杂志称为“拜物”的杨瑞丹,在设计中往往通过小物件的摆放和装饰,来达到突显室内灵性的目的。
设计师档案
杨瑞丹从事专业设计三十多年,她说“我越来越钟情于它,总觉得有学不完、做不完的事业,它完全融入到了我的生命之中”,的确,三十多年的设计生涯让她沉淀了对设计、生活的深刻领悟,而更多的却是对人性化的解构、理解和包容,无论是在设计的理念、管理的思维,还是在中西思想矛盾的交融之中。
杨瑞丹,女,生于台湾,十五岁移居美国,后就职于美国著名室内点缀精品公司(Andrea)任专职设计师,曾参与美国希尔顿大饭店、假日饭店等豪华酒店的设计。现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ASID)资深会员,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IFDA)专家顾问,年初曾荣获首届华商领袖年会世界杰出华人奖。
和杨瑞丹见面,发觉她的穿着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设计:简洁不失细腻,质朴不失优雅。作为一名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她及她的设计,但是最初学习设计时,杨瑞丹也曾经没有自信。老师曾告诫她,“作品没有摆脱中国文化的条条框框,设计是没有国界的,应该大胆构图、用色,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也正是这番话提醒了杨瑞丹,要想学到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就必须先抛弃掉自己的文化包袱。
杨瑞丹认为,在设计语言里,所谓时尚,只有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生命张力与繁衍活力的流行。而所谓古典,只有注入时尚的元素,跟上时代的变迁,才能在岁月更迭中实现永恒。她觉得,设计师应该是教别人生活更好的那种人。因为现在的大陆出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裕了,但是却缺乏提高生活品质的素养。
杨瑞丹说,到大陆10多年了,变化特别大,特别是北京,从工作的业主到熟悉的朋友,还有自己的成长。从原来的引导客户把中国文化带到工作、生活空间并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到如今有效地将室内空间变为配合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最佳环境,杨瑞丹和中国在一起变化,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
设计师杨瑞丹
面对面
设计就是不让人成为空间的奴隶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如何看待如今国内的室内设计?
杨瑞丹(以下简称杨):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很快,经济开放了,但我觉得都是在硬件上的进步,我们在细节、软件上和国外的差距仍然还比较大。时间和教育能够把这个差距缩短,但仍需一定的累积和最后使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总体的提高。
记:为什么偏爱美式风格?
杨:应该说是最习惯美式风格,因为美国的设计风格舒适、大气,而且美国是一个许多文化的大熔炉,所以他们的观念培养出的设计方向就是把各个文化都发扬出来、融合起来,因此也更时尚、更具现代感。
记:曾经有杂志访问过你,说你是一个“拜物主义”者,你怎么看?
杨:我不太喜欢“拜物”这个词,你看我的许多作品,会发现对各种小摆件、物品的充分使用。我喜欢通过这些小物件来表达这些东西后面的灵性,做到最后的装饰、细节,可以把品位带出来,可以显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的人的品位,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可能到最后摆一盆花都能体现出人与人的不同。
记:作为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你的许多设计作品,都将中式古典和现代家居完美地结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中国人、北京人,在我最早来北京的时候,许多客户都要求做完全西化的东西,我很纳闷,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用呢?在北京,这是一个中心点,我就要把北京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所以就在我的设计里加入中国元素,以美国的舒适加上中国的文化,展现给别人的都是自己的个性,都是老祖宗的文化。
记: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杨:还是一个功能性,因为使用功能最重要。另外,要比较容易维护,容易打理,我们不要成为空间的奴隶,每个装修装饰都应该适合使用的人,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是为了使用它的人而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