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应为“光风”,“旋转”应为“炫转”。
“丝线”应为“丝绦”,“细对”应为“细叶”。
“晚艳”应为“晓艳”,“赏风”应为“堂风”。
“问请”应为“向诸”。
国际在线报道 今年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上,11首古诗竟有7首出错!对此,国家邮政局明确表示,发布古诗明信片的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东省邮政局已要求下属单位紧急收回出错明信片。
特地留错版“教育下一代”
“11首古诗竟然有7首都出现了错别字,太荒唐了,这简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亵渎!”看着摆在面前桌上的一堆明信片,看着那熟悉的诗句被人随意“篡改”,古诗词爱好者伍先生越说越气。
伍先生买的11张明信片均是今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广东省内的由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发布,印刷精美,色彩鲜艳,尤其是上面印着的古诗,使明信片看来更显得古色古香。但问题恰巧出在这些古诗上。
记者随手拿起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广为流传的贺知章的《咏柳》,诗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错别字:“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很显然,诗中的“线”应为“绦”,“对”应为“叶”;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被写成“山寺桃花是盛开”,“始”印错成了“是”;韩愈《戏题牡丹》中的“凌晨并作新妆面”中的“陵”被错印为“凌”;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中的“更不向诸家”中的“向诸”被错印成“问请”。记者数了一下,11张明信片上的11首古诗,竟然有7首有错,每首至少一个错别字。
这11张明信片是12月21日伍先生从文德路与八旗二马路十字路口处的邮政局购买的,每张1.6元。他向记者出示了当时邮政局开具的“广州市邮政局购买邮票证明单”。伍先生无奈地说,现代人忙着学英语、玩电脑,却连老祖宗的东西、连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民族传统文化都忘掉了,实在让人觉得难过。“明信片是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的,如果有人把这些印有错别字的明信片寄给国外亲友或外籍华人,或者让熟悉中国古文化的外国人看到,别人会怎么样看待我们?”伍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当时,伍先生一共买了24张这样的明信片,原本准备送人的,但现在只能“敝帚自珍”了,而他也不准备把这些明信片烧掉,“留着,当反面教材,以后教育下一代!”
溯源 国家局只发正面错别字出在反面
就明信片上古诗错字一事,国家邮政局发行处有关人士昨日下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每年发行的中国邮政明信片均由国家邮政局统一发行,但国家局只发行有邮资图案的一面,也就是正面。而反面原本是空白的,由各省邮政局自行发布图案、文字并印刷,各省邮政局可以利用这片空白做广告或者其他宣传。因此,各省发行的邮政明信片正面相同,反面内容各异。明信片上的古诗错字是印在明信片反面的,是广东省邮政局的责任。
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媒介部经理冯先生说,明信片反面页脚上一定要注明发布单位,就是为了要发布单位对自己发布的东西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毕竟,公开发行的明信片对于公众有较大影响作用。发布明信片的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将记者提供的有错字的明信片编号一一记下,表示将尽快通知广东省邮政局,责成其作出反省和检查,找出问题出在哪里;而对于还在邮政局公开售卖的错字明信片,必须收回,以减少社会影响。
记者日前将明信片古诗出现错字的消息告知广东省邮政局时,有关工作人员开始表示不可能出错。但当记者将错误的诗句读给他听时,这位工作人员终于恍然大悟。他尴尬地表示只注意明信片印刷的精美,并未在意古诗这一细微之处。
昨日下午,广东省邮政局有关人士致电记者表示,经过他们调查,证明今年发布的明信片上印着的古诗确实有一些出错,省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为了减少社会影响,省局已要求下属邮政局将印有错字、还在公开售卖的明信片紧急收回。
据该人士介绍,按照国家规定,公开发行的明信片由各省邮政局指定印刷厂印刷,今年广东发布的古诗词明信片由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安排指定印刷厂承印,对印刷有严格的要求。至于明信片上的错字是出在印刷厂还是其他方面,目前还在调查。而关于今年发行、销售的明信片总量目前也正在统计中。
收藏家教路 发行量太大不值得收藏
日前,记者来到伍先生购买明信片的文德路与八旗二马路十字路口处的邮政局,看到出现错别字的明信片正在售卖。记者买了3张,问工作人员是否看出上面的错别字,工作人员很无所谓地说:“我们只管卖,哪里会看得那么仔细。要是真的印错就好喽,你可以多买一些啊!”
在西堤二马路的邮政局,各种精美的明信片摆在营业大厅中间的橱窗内,包括印有错别字的古诗明信片。一名穿着制服的女工作人员走过来向记者推销。记者问女工作人员指出明信片有错,并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不会是盗版的吧?”女工作人员连连摆手:“绝对不可能,这些明信片都是国家邮政局统一发行的,我们根本做不了假。”这时,旁边一名小姐异常兴奋,一口气买下10张:“买回去收藏嘛,说不定国家以后要收回这些明信片,那我买的明信片简直就和错版邮票一样值钱了!”
记者走访一些邮政局发现,这样印刷精美的明信片大部分已经卖出,只剩下一些散张。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先生说,邮政明信片上古诗中出现的错字是铅字印刷中出现的错误,估计是校对方面出现了疏忽,由于其是非故意的、意外的(如果是故意的,就属于事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且明信片已经公开发行,流到市场上,因此这样的明信片也属于错版,具有收藏价值,凡是错版的东西都有收藏价值。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明信片收藏的价值和意义不大,原因有二:第一,明信片上的古诗错字属印刷体,而不是手写体,如果是一个著名书法家手写的字出现错误,并且出现在这样的明信片上,那么就显得珍贵了,收藏价值无穷;第二,这样的明信片发行量太大,数量太多,一多就泛滥了,就显得不值钱了。因此,这样有错字的明信片与错版的邮票比起来差得远了,虽然有一点收藏价值,但收藏意义不大,至多可以从明信片上反映出邮政部门工作不严肃。
对于已销售出去的错字明信片是否有收藏价值,广东省邮政局有关人士表示不好说。
声音 追求商业利益 糟蹋古典文化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说,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广东省邮政广告公司公开发布的明信片上居然出现一系列错字,作为一个权威发布部门,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绝不是“不细致”“工作疏忽”这类简单、轻巧的解释可以说得通的,不客气地说,“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缺乏敬畏之心!”
彭玉平说,把古诗印到公开发行的明信片上,无疑是把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商业用途来牟取利益。这种办法并不是不可取,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借此宣传中国的古典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但这种宣传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邮政部门自己不清楚,可以找相关的专家咨询,也可以找一些书籍参考。
但邮政部门把这个环节省略了,以致出现古诗错字连篇的情况,一首经典的古诗被弄得不伦不类,这无疑是对古典文化的糟蹋。现在的情况是:明信片上印古诗出错字,传播古典文化变成了次要的,赚取商业利润变成了主要的,传播古典文化变成了赢取商业利润的一种商业手段,而且是一种忽略了精确的拙劣手段,无疑是本末倒置,说到底,还是发布者对于古典文化缺乏敬畏之心。(本版策划吴斌 撰文 时报记者胡非非 摄影 时报记者杜翠)
编辑点评 如此低级错误难以宽恕
在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的明信片上,竟然出现古诗错字,确实令人难以想象。抛开对公众的古典文化误导不谈,邮政部门的工作粗心到如此地步,真有点出人意料。
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言之凿凿,这套明信片的制作有严格的程序,不可能出错。然而,恰恰是这“不可能”变成了眼前的可能现实,所谓的严格程序自然是不攻自破。错肯定不在印刷机,它只知道按人的命令机械行事,那么错只能在制作和交付印刷的某个环节。当错误随着一张张装帧精美的贺年片流通到社会,流通到每一个念着古诗长大的孩子手中,想给这样的低级错误找一个宽恕的理由都很困难。
有人表示这是发布者对于古典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其实何必这么较真,照我看来,发布者根本就没拿文化当回事,在他们的眼中,商业利润才是主导一切的出发点。古典文化是什么?只不过是精美明信片的促销手段而已。
再精美的装帧也掩饰不了错别字的刺眼,同理,再“严格”的程序也堵不住微小的错误。还是赶紧回收吧,别再让错误流传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