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关云长的千里走单骑,集中体现出的是其一生的“勇”和“义”;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映射出的却是其前半生的“非勇”和“非义”。这一推断仅特指张艺谋的事业方面,至于个人生活方面,并不是本文所应该涉及的。至少在事业方面,“非勇”和“非义”的张艺谋应该受到人们的鄙视。
陷于不义
因为没有勇气拒绝
2005年初,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奥斯卡铩羽而归,这是继2003年《英雄》之后的再次失利。不过,2005年并没有因此而“亏待”了张艺谋。
10月20日,第25届夏威夷电影节为张艺谋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授予张艺谋“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单凭“终身成就”这一名词,就可以体会到这一奖项的份量之重,更何况这是夏威夷电影节的首次颁发,并且第二次颁奖一直要等到25年之后……张艺谋却欣然接受了,显然至少他自己认为可以承受这一殊荣。
虽然夏威夷电影节不像戛纳、柏林、威尼斯、东京等电影节为国内观众所熟知、推崇,但它毕竟不是挂着“国际”的草台班子,况且,早在1996年张艺谋就曾带着自己的首部城市题材电影《有话好好说》在夏威夷首度现身。因此,夏威夷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绝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奖项。什么是“终身成就奖”?那可是对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就的终极认可……张艺谋居然欣然接受了,显然至少他自己认为可以承受这一殊荣。
既然接受了,按照中国传统就应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然而,张艺谋并未将自己的力作《千里走单骑》献给夏威夷电影节,而是领完奖便千里走单骑匆匆赶场22日开幕的东京电影节,除了因为他作为东京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需要出席外,还因为他的《千里走单骑》要作为开幕片首次公映。
张艺谋爱奖是闻名于世了的,但“终身成就奖”毕竟不同于一般名义上的奖项。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领取却领了,那是对自己事业的不义;若认为自己有资格领却没有哪怕试图证明这一资格(比如敬献新作《千里走单骑》,哪怕用以证明自己仍在努力或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回报),那就是对夏威夷电影节所代表的"民意"赋予的信任与认可的不义。
毕竟《千里走单骑》不是东京电影节的参选影片,张艺谋应该学会或应该有勇气拒绝——拒绝早到的“终身成就奖”,或拒绝想处处讨好捞便宜的心态,否则只能将自己陷于不义之地。
陷于不义 源于讨好的心态
张艺谋的“非勇”、“非义”还体现在他对待自己事业的态度上。
纵观张艺谋的电影事业之路,无外乎“讨好”二字。为了讨好外国评委、观众的“猎奇心理”,他拍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了讨好国内市场,他拍了《美洲豹突击队》、《有话好好说》;为了讨好时政,他拍了《一个都不能少》、申奥宣传片。如今,他又重归讨好外国评委和观众之路,先后拍了《英雄》、《十面埋伏》,在奥斯卡铩羽而归后,又推出了《千里走单骑》。《千》剧显然瞄准的是明年1月底公布的奥斯卡5个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
“处处讨好”的同时,张艺谋的另一大与之有紧密关联的表现是“时时讨好”。从上文提到的影片目录上看,张艺谋的拍摄题材和手法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因为为了变化而不得不做到善变,让张艺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而去“抄袭”,抄袭的结果必然是“时时赶不上变化”,比如近几年的《英雄》和《十面埋伏》。
作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虽然对讲故事一直是公认的不在行,但对以视觉取胜的电影制作所涉及的造型、色彩、构图、场面等,却有着独到的理解。那为什么还要说《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在抄袭?这要源于2001年。在那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香港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一下囊括了外语片奖项中的四项大奖。那正是一个不需要故事只求视觉冲击力的时期。其实,这也正是追求视觉冲击力更甚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后来在奥斯卡败落的原因,毕竟评委和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而“抄袭”势必要慢人一步。
2005年初,奥斯卡的主角是讲人生故事的《百万宝贝》,2005年底,张艺谋推出了同样在试图讲人生故事的《千里走单骑》,不知这次他能否赶上趟儿。
“处处讨好”、“时时讨好”并不是要受到指责和鄙视的绝对理由,可是作为一名欣然接受了“终身成就奖”的大导演,出于使命的基本要求(即便是没有这个“终身成就奖”),也应该保证与保持自己的“创造”、“贡献”和“引领”,而不是一味地“讨好”到“迎合”的地步,否则就会失去自我,否则就会面对必然的取舍而没有勇气进行抉择,继而将自己时时陷于不义之地——对于自己的事业,也对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