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赵震野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18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8714962
·条码:9787508714967
·版次:2006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格言集,也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点兼采儒道佛诸家,还有很多百姓自己的生活哲理,包罗万象,有待读者自己去领略观赏。《增广贤文》中的格言警句几乎都曾出现于民间通俗文学作品中,这也说明它真正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智囊手册和道德指针,是老百姓在自身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觉感悟或对上层文人思想家思想成果的有选择的吸收与改造。这一点从它本身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和紧贴百姓日常生活、实践指导性强的内容特色也可以得到证明。因此对《增广贤文》的研读不失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中国民众思想性格的有效途径。
《增广贤文》篇幅不长,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各种句式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这也是《增广贤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当然,《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书中那些精辟的有关人生世态的哲言警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有极强的社会环境针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它集趣味性、研究性和实用指导性于一身,至今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
媒体推荐
书评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格言集,也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点兼采儒道佛诸家,还有很多百姓自己的生活哲理,包罗万象,有待读者自己去领略观赏。《增广贤文》中的格言警句几乎都曾出现于民间通俗文学作品中,这也说明它真正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智囊手册和道德指针,是老百姓在自身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觉感悟或对上层文人思想家思想成果的有选择的吸收与改造。这一点从它本身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和紧贴百姓日常生活、实践指导性强的内容特色也可以得到证明。因此对《增广贤文》的研读不失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中国民众思想性格的有效途径。
编辑推荐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格言集,也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点兼采儒道佛诸家,还有很多百姓自己的生活哲理,包罗万象,有待读者自己去领略观赏。《增广贤文》中的格言警句几乎都曾出现于民间通俗文学作品中,这也说明它真正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智囊手册和道德指针,是老百姓在自身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觉感悟或对上层文人思想家思想成果的有选择的吸收与改造。这一点从它本身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和紧贴百姓日常生活、实践指导性强的内容特色也可以得到证明。因此对《增广贤文》的研读不失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中国民众思想性格的有效途径。
目录
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4.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他是一个在隋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文治武功卓著的封建名君,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而他自己也被北方诸民族誉为“天可汗”。唐太宗在位时年号贞观,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赞誉和向往。
唐太宗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真正吸纳了中国古代智性文化的精髓,善于借鉴历史,体己知人,广纳谏言。
唐太宗曾经对他亲近的臣下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意思是说:“拿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拿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拿别人作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优缺点与对错。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唐太宗的话指导人们:要善于吸纳历史经验,常将人比己,相互比照优缺点,理解学习别人的长处,体察戒除别人的缺点。太宗的话内含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历史的真理,因而成了千古名言。他的三面镜子:铜镜、史镜、人镜,作用巨大:铜镜明,人就可以正形知礼;史镜明,国家就富裕兴盛;人镜明,人心就仁良淳善。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是一面“人镜”,魏征死后,唐太宗到灵堂放声大哭了很久,并亲笔撰写碑文,认为自己损失了一面镜子。而魏征则是一位历史学家兼政治家,他远见卓识,总揽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的编撰,并亲自主编《隋书》,前后达16年之久。唐太宗之所以采纳魏征提出的二百多条“谏议”,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魏征所提的“谏议”,言之有据,据之源史,决不是信口开河。唐吴兢撰《贞观政要》记述了贞观年问唐太宗与魏征等45位大臣的问答,也有大臣的劝谏奏疏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对唐太宗君臣以史为鉴治国安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铜镜、史镜、人镜这三面镜子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熔冶打磨出来的,铜镜人人常用,但是史镜、人镜却往往被人忽视,唐太宗作为古代圣君的这一哲言,是对我们很好的警示。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就此写诗赞美。P2-4
点此购买报价¥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