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李欧
基本信息
·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224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806593756
·条码:9787806593752
·版次:2002年6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媒体推荐
序
巨著乃天才与匠心的结合,既有天马行空的神来之笔,也有殚精竭虑的巧妙构思。天才不可测不可析,而匠心可条分可缕析。作为教书匠的我们,推测匠心乃吃饭之本事,虽是《红楼梦》这样的赫赫巨著,也必须硬着头皮去测去析,故成此书。
面对学生,深感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阅读之脱节。高论惊座,才气煽情,似乎并无助于学生去“读”。故我们宁可取‘导读的指向,以平实性条理性为基调,力戒广告语新闻语,期望能有益于学生之“读”与“写”。当然,这只是阐释的一种,无意与诸多红学大著争辉。
教书之余,痛感当代大学生,甚至中文系的学生,紧追流行,侃起时尚,如数家珍,但却在不断地疏离经典。惜哉!经典,包括文学经典,是文化的核心。我们不敢疾呼“回到经典”,却愿此书能为之做一点工作。
是为序。
作者
2002年7月
编辑推荐
本书分析了《红楼梦》的写作技法,包括结构建设、人物生成、叙事策略、景物组织、语言风采诸方面都提出了《红楼梦》的创作启示。其创作手法中的三一律、口语化、心理独白、注重情景交融等特点,恰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技法不谋而同。
目录
序
第一章 结构建设
一 经纬纵横
二 梦之框架
三 纲举目张
第二章 人物生成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神情
《红楼梦》不仅秉承了中国优秀古典小说在神情举止描写上简洁传神的传统,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以不全写全,而且多有突破超越,有时甚至具有了一些现代性的风致。既白描入骨,写照追魂,又不乏适宜的细腻描绘;既有“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绘声绘色之中,又追求客观刻画的准确性。
当然,《红楼梦》中不少人物是未作神情肖像描绘的,而另一些人物一经作者的描绘就使得人感到合目如在,既着力于追像,能使人从描述中想象出具体的外貌、服饰、身姿来;更注意传神,能使人看到人物一颦一笑、一言一动中显出的神采风韵。罗丹《艺术论》谓:“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本身。”“我们在人体中祟仰的不是如此美丽
的外表的形,而是那好像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红楼梦》的肖像描绘,就有如此审美效应。
例如第三回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若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确是她心机敏锐、多愁善感的外露,别有一种“风流袅娜”的韵致。
第八回写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又是一位封建淑女容态的逼真素描,一下子就给人以贞静端庄而又“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印象。
第三回写王熙风头顶戴的什么、项上系的什么、身上穿的什么之后,才写她的面容身姿:“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看,这便是心藏奸险的胭脂虎的传真,使人感到从她的“粉面”“丹唇”中隐隐地透出一阵阵逼人的冷气、杀气。
第三回写贾母的容颜体态是:“黛玉方进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出来。”这便从黛玉眼里把贾母的龙钟老态及和蔼慈祥呈现了出来,使人初步觉得她还可敬可亲。
仅就上述四个人物的肖像描绘看,作者的任何一笔,对各个人物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各自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每一笔也都不能互相移用,否则便会使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表现失去鲜明性、准确性、特征性。脂砚斋品评凤姐的肖像描绘说:“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又对贾母肖像的描绘评论说:“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毛’也。”颊上三毛是国画人物的画法,其要领是点出人物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