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马骆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09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8713346
·条码:9787508713342
·版次:2006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英雄故事丛书
内容简介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刘志丹的故事》。
刘志丹,原名景桂,字子丹。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曾在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南)华(县)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书记。起义军失败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在陕北、陕甘边从事兵运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与谢子长等组织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代理总指挥,红二十六军2团参谋长,42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1934年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春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挫败国民党军的“围剿”,使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的落脚点。曾在1934年秋陕甘根据地“肃反”中被错误逮捕,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等到达陕甘根据地后纠正了陕甘党内的“左”倾错误而获释。1936年4月率部参加东征,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有刘志丹陵园。
编辑推荐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刘志丹的故事》。
目录
引子
来生来生,刘家来了个好“后生”
学生运动领头人
整顿“马家军”
农奴戟,英雄血
虎口脱险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学生运动领头人
(一)
“五四”运动以后,陕北政治、经济的中心城市——榆林,办起了一所中学。这是陕北23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其轰动程度可想而知,想考进这所学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刘志丹听说这个中学讲民主、讲科学,本来沉静的性格,一下奔放起来,一心想去上中学,学习新的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1年,18岁的刘志丹,在爷爷的支持下,冲破父亲设置的障碍,毅然离开家乡,步行七、八天,来到离家五百里路程的榆林。
这榆林城,矗立在一眼望不尽的沙漠和万里黄土丘陵的交界地。一片黄茫茫的大地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座青砖白石的偌大城市,真是塞上的奇迹。
榆林城不但是历来的军事要塞,而且是蒙汉两族人民经济交流的商埠。每日来往的骆驼队、骡马队络绎不绝。一条白色石头铺成的大街,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每走一段,就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牌楼横跨街上。街两旁或是用青砖拱起的窑洞,或是朱门高房的商号,里面摆着各种百货和皮毛、地毯、毛毡。当地人自誉他们的城市是“小北京”,但实际上它是富人的乐园,穷人的囚牢。朱门的四合院内,纸醉金迷;街道的屋檐下,到处是要饭的。榆林中学坐落在街北头的山坡上。一排排灰蒙蒙的青砖窑洞,倒像是被雾迷住了的眼睛。刘志丹初到时的兴奋心情,一时又沉重起来了。
考试的日子到了。第一场考的是国文。题目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一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刘志丹一看试题,心里大喜。刘志丹熟读过他写的《日知录》,很敬佩这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读书时,就对他的主张颇为赞同。刘志丹对此题目甚有感慨,稍做思索便铺纸提笔,从当今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疾苦,写到年轻人的抱负,写到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延伸到要想救国救民,就要习文练武,惟其如此,学问才有用处。他一泻千里,字字珠玑,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及追求,把自己的决心和远大志向全都写了进去。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墨滴,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校长杜斌丞看完之后,不禁拍案叫好,称赞刘志丹是个人才,肯动脑子,肯想问题,有创新精神,有文采,字体工整漂亮。最后,刘志丹以第五名的成绩被榆林中学录取。
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是个爱国进步人士,他为了给陕北培养人才,不断从外地请来进步教师。1921年冬,他从北京请来了一位教师,叫魏野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又请来李子洲,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