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2)(精)|报价¥85.40|图书,传记,科学家,综合,竺可桢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85.40
目录:图书,传记,科学家,综合,

品牌:竺可桢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页码:697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542834584

·条码:9787542834584

·版次:2004年7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

《竺可桢全集》第2卷,收录先生1929年至1949年上半年的文稿287篇,其时正当神州陆沉之际、民族危亡之秋。特别是,先生临国难而掌浙大,至抗战军兴,从暖风熏人的西子湖畔到地处边陲的夜郎之乡,一路颠沛流离,上有日寇飞机轰炸,下有土匪豪强骚扰,先生率领全校师生,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浙大亦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的剑桥”;而先生在此非常时期的言论行迹,足以使他名享“中国的脊梁”之列。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媒体推荐

书评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提倡求实精神,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的关系,在地理学、气象学、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大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编辑推荐

本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

《竺可桢全集》第2卷,收录先生1929年至1949年上半年的文稿287篇,其时正当神州陆沉之际、民族危亡之秋。特别是,先生临国难而掌浙大,至抗战军兴,从暖风熏人的西子湖畔到地处边陲的夜郎之乡,一路颠沛流离,上有日寇飞机轰炸,下有土匪豪强骚扰,先生率领全校师生,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浙大亦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的剑桥”;而先生在此非常时期的言论行迹,足以使他名享“中国的脊梁”之列。

目录

前言

编例

第2卷说明

1929年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筹备经过报告

地理教学法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85.4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