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41.9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
品牌:蒋梦麟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426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6023598
·条码:9787506023597
·版次:2006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名人回忆录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著名学者罗家伦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说:“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真所反映的绝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这部名为《西潮》的“自传”,是讲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他还计划写一部《新潮》,讲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蒋氏的计划中,《新潮》比《西潮》更重要。可惜仅仅开了个头,作者就病逝了。已完成的几章,也不能算是最后定稿。遗稿中尚存许多写有人生经验与智慧的不完整纸片,系写作时灵感之记录,可惜无人将其整理或续写。《新潮》引言指明这本书的目标:“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经验是宝贵的,可是宝贵的经验是付重大的代价买来的。”……
《西潮》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受到美国学术界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12年之后,他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作者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的身份,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7年,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抗战后期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媒体推荐
书评
蒋梦麟是从中国学究的私塾走进西洋自由学府的人。他从古老的农村社会,走入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去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
他曾经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生活多年,又曾经在广大的中国人群里,尤其是知识青年人群里生活多年。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旋涡,看遍了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的时局。
作者以极平易近人的口吻,写出那个极不平凡的时代的故事,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没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是做不来的。所以罗家伦以王安石的两句诗来评价:“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他是以他那个时代之代言人的身份来发言的。
作者、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或许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寻找存身之路。
这个主题现在并没有“过去”,因而蒋氏的思想就依然有它的时代意义。蒋氏在《新潮》中谈到中国文化的未来,认为中国人并不都是旧的,正是中华民族长久存在的原因。“中国吸收了外国文化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融合,就成了中国文化了”……
熟悉西学或不熟悉西学的读者,正留学西方或将留学西方的学子,西学东渐史的研究家,大学生或大学校长,所有愿意读书或不愿读书的人……
编辑推荐
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著名学者罗家伦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说:“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真所反映的绝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这部名为《西潮》的“自传”,是讲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他还计划写一部《新潮》,讲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蒋氏的计划中,《新潮》比《西潮》更重要。可惜仅仅开了个头,作者就病逝了。已完成的几章,也不能算是最后定稿。遗稿中尚存许多写有人生经验与智慧的不完整纸片,系写作时灵感之记录,可惜无人将其整理或续写。《新潮》引言指明这本书的目标:“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经验是宝贵的,可是宝贵的经验是付重大的代价买来的。”……
《西潮》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受到美国学术界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12年之后,他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作者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的身份,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7年,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抗战后期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目录
西 潮
序言
英文版序
丹麦文译者序
前言 边城昆明
第一部 清朝末年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在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学校,只有家塾。男孩子在家塾里准备功课应付科举或者学点实用的知识以便经商,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一道上学,要读书
就得另请先生,穷苦人家的子弟请不起先生,因此也就注定了文盲的命运。
一位先生通常教数十位学生,都是分别教授的。家塾里没有黑板,也不分班级。先生从清晨到薄暮都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学生们自然也就不敢乱
蹦乱跳。那时候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冬天白昼比较短。天黑后我们就点起菜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念书,时问是靠日晷来计算的。
碰到阴天或下雨,那就只好乱猜了。猜错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好在书是个别教授的,猜错个把钟头也无所谓。
我在六岁时进家塾,一般小孩子差不多都在这个年岁“启蒙”的。事实上我那时才五岁零一个月的样子,因为照我家乡的算法,一个人生下来就算
一岁了。家塾里的书桌太高,我的椅子下面必须垫上一个木架子之后才够得上书桌,因此我坐到椅子上时,两只脚总是悬空的。
我最先念的书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字,而且是押韵的,因此小孩子记起来比较容易。事隔六十多年,我现在还能背出一大半,开头几句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善论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教育原理的出发点,这种看法曾对18世纪的大光明时代的法国学派产
生过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现在已经懂得什么叫“性本善”,在当时却真莫名其妙。
我恨透了家塾里的生活。有一天,我乘先生不注意我的时候,偷偷地爬下椅子,像一只挣脱锁链的小狗,一溜烟逃回家中,躲到母亲的怀里。
母亲自然很感意外,但是她只是很慈祥地问我:“你怎么跑回家来了,孩子?”
P37
点此购买报价¥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