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9.0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翻译学家、语言学家,
品牌:陈荣力
基本信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349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213031597
·条码:97872130315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内容简介
修改完此书的最后一笔时,正是九号台风“麦莎”过境的夜晚。窗外狂风暴雨肆虐,面对电脑我的大脑却一片空白。在近乎一年长达25万字的写作过程中,我无数次想象过最后完稿的那个时刻:是泪花氤氲、激动难抑,还是坐立不安、忐忑焦灼?我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大脑会一片空白。
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大道之行——胡愈之传》是我第一部长篇作品。如果说当初的参与竞标更多地带有初生牛犊的唐突与不自量力的话,这种唐突和不自量力随着写作的展开,很快成为一种难以承荷的压力以至恐惧。很多的夜晚,面对空白的电脑我一身冷汗,如困兽一般在露台上团团乱转。恐慌和焦灼是在读完了厚厚6卷的《胡愈之文集》和2卷《胡愈之译文集》后,渐渐消退下去的。如果文字是一条河流的话,那么通过对胡愈老留下的近 300万文字的阅读,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泅渡到彼岸的航道。这种泅渡充满了神思和仰望。
毋庸讳言,在许多人的眼里,包括在不少故乡人的眼里,官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胡愈老,更多的似乎只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政治活动家,而他在进步文化、新闻出版、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往往被掩掖和遮蔽了。这样的掩掖和遮蔽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掺杂着对胡愈老这一代投身革命事业的文化名人认知价值的偏差。虽然我无力对这种偏差作些许的匡正,但是我想至少在此书的写作中我有这个责任。这也是我写作此书最初的动力、写作中的重点和作为“文化名人传记”的题中之义。
十分感谢于友、陈原、朱顺佐、金普森等前辈,他们著述的《胡愈之传》,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尽管这个平台稍有不慎也可能成为我写作的瓶颈和障碍。更感激的是胡序威、胡序建、胡序同、胡德华、胡序介、胡明、胡国枢、胡大成、曹松境等伯伯和阿姨,他们的信任、支持和长辈的呵护、关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胡序威伯伯,不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更几次仔细审读,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此书是很难完成的。
对他人来说,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而于我,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因此,此书定会有诸多的纰漏和不足。我相信此书不会是写胡愈老的最后一本传记,衷心希望着能有更翔实、更全面,也更具深度的胡愈老传记问世。
作者简介
陈荣力,男,196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大学学历。现为浙江省作协会员,绍兴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上虞市文联主席。曾先后在《散文》、《中华散文》、《散文选刊》、《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名人传记》等报刊发表散文、。传记作品80余万字,有《夜色如水》、《麦子》等作品集出版。
媒体推荐
书评
我每每觉得像愈之这样的人,他本身就是绝大一股感召力!给青年一代
以鼓励’以勇气,以楷模。
——茅盾
功成而不居,江流自荡荡。与人照肝胆,见义轻风浪。
——赵朴初
1934年,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
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愈之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巨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夏衍
编辑推荐
胡愈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代主席。他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革命文化战士,胡愈之于1896年9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他在绍兴府中学堂读书时,受到鲁迅先生思想的薰陶。他不但为发展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文字改革和人民外交事业以及普及教育等方面也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目录
第一章 受泽故乡
敕五堂
父亲
小报迷
受教鲁迅
成亲和拜师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对晚清中国来说,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变革
和维新因封建帝制的岌岌可危而星火燎原,灾难和屈辱随外国列强的觊觎入
侵而愈演愈烈。此前一年,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
签订而告终结,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被割让,沙市、重庆、苏州、杭
州等口岸被迫通商开放。而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
联名+举行的“公车上书”,则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睁开了富国强兵必
须从政治制度改革人手的法眼。
同一年,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亦有两件事值得记取。一是以晚清影响
最大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维新派主将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正式创
刊;二是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人发起的中国第一家现代意
义上的新式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正临分娩(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正式
创办)。一报一馆,其摇篮都在中国近现代发展中堪具坐标意义的上海,想
来并非巧合。
这年的9月9日(农历八月初三),清晨时分,在距上海300里外的浙东上
虞古县城——丰惠镇敕五堂后咫园的一间楼房里,一个男婴伴着仲秋的绵热
啼哭着落地了。这个男婴的降临,对居住在敕五堂的胡氏大家族来说,标志
着敕五堂胡氏仁耀公喜添长孙,而对近代中国而言,亦宣告着一位集记者、
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一代英才的诞生。这个男婴,就是日
后成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新文化运动骁将的胡愈之(原名胡学愚)。
初春时节,迎着田野里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我又一次来到位于上虞古县
城丰惠镇(1954年县城迁往百官)东南门内的敕五堂。它是一座有三进两院、
四幢厢楼组成的江南大宅,占地面积近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对广阔的
田野,背倚贯城四十里河,远眺凤鸣仙山。敕五堂虽无雕梁画栋、朱拱粉檐
,但青砖黛瓦、楼宇轩朗,木柱石础、庭院周正,其风度和气势,在不乏大
宅深院的古城丰惠亦属屈指可数。据居住在敕五堂旁的老人告知,敕五堂由
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胡氏砥园公,在湖南
永绥直隶厅同知任上所建。永绥为产木材之地,故敕五堂的建筑所用木材数
量之多为当地一绝。敕五堂的由来,相传为胡氏祖先五次受诏不仕,因赐其
名而得。砥园公在建敕五堂时,特请同乡状元梁国治书匾额悬挂其上。《上
虞县志》记载,梁国治为上虞梁巷乡人,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