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1.9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贾泽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7100014247
·条码:9787100014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阿尔森·古留加(9121- )——译阿尔谢尼·弗拉基米洛维奇·古雷加,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他对德国古典哲学颇有研究,写过许多有关哲学史、美学、艺术和文学的作品。他曾负责康德、黑格尔和歌德著作俄译本的编辑工作。他写的另一本传记《黑格尔小传》,1978年已由商务印书馆组译出版。
媒体推荐
作者的话
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就康德而言,除了他学说的历史以外,他自己就再没有别的传记。他的一生几乎全是在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城市里度过的,他从来没有越出过东普鲁士疆域一步。他既不追逐功名,也不攫取权力,无论是公务还是爱情都不能使他受到无端的烦扰。他一辈子没结婚。
康德的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显得更为单调刻板。然而他的内心生活,他的精神生活却与此迥然不同。在这个领域里,他的成就是惊人的。他的头脑里涌现出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巩固和加强,同另外一些思想进行殊死的搏斗,其中有的遭到毁灭,有的在斗争中升华。他的思想在世界各个角落漫游,希求超脱尘世的束缚,试图洞察浩渺的宇宙。他的思想钻进人类灵魂的深处,力求认识自身。他的思想紧张而激越。
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几乎全都渊源于康德。他的思想虽然经受了种种改造,但却依然保持着生命力。了解康德的学说,对于学习哲学是最好不过的开端。他将教会你独立地进行思考。
人们把康德比作苏格拉底,因为他的哲学富有人情味。埃利亚的智者第一次把哲学从天上降到了人间,使它扎根于大地,抛开宇宙而去研究人。人的问题对于康德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他虽然并没有忘掉宇宙,而人对他却是最重要的。在思考存在和意识的规律时,康德的目的只有一个:使人能够变得更富有人性,使人生活得更美好.使人幸免于无谓地抛洒鲜血,不再受愚妄和幻想的摆布。康德要使一切事物都恢复其本来面目。
康德根本不是一个弃绝尘世的隐士。他本性并不孤僻,他的教养和生活方式都是富有人情味的。他之所以给人们造成那种印象,完全是由于哲学从他早年起就成了压倒其他一切兴趣的对象,而他又能够做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都奉献给这一事业。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意味着工作,劳动就是唯一乐趣。康德的一生是言行一致、信念和行为统一的典范。他死时问心无愧,确信人的义务业已完成。
从童年起,这位未来哲学家就体质单薄,人们预言他将短命而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他却度过了漫长而充满创造活力的岁月,而且从不生病。这些他是全凭自己的坚韧毅力来达到的。他给自己规定了一套严格的作息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一辈子,并且取得了异常的效果。康德造就了他本人。在这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
康德毕生都在追求真理,而真理乃是一个过程。康德无须把这些话挂在口头上,而是一丝不苟地身体力行。他从不自满自足,从不以为他把一切事情都已做得完满无缺、达到顶点。康德不断改进他的学说,使它更精确,更臻于完美。康德的一生是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一生,永远探索的一生,直至晚年,到他不能驾驭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为止。
读康德的书是困难的,理解它尤其不易。然而一旦弄懂他的思想,你就会愉快无比,心满意足。辛勤的汗水将得到丰硕的果实,花费的精力将得到双倍的报偿。有的作家,尽管语言通俗易懂,但讲的话却索然无味,空洞贫乏。康德的表述之所以艰深难懂始终是同问题本身的难度有关;而这往往又是由于他是第一个接触这些问题的人。康德对简单的事物,表述得深入浅出,可以说是十分精采的。
为康德写传记,是哲学工作者的一件光荣而又责任重大的事情。何况在康德学说和俄国古典作家的丰富思想之间还存在着极其深刻的联系。只要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两个人的名字就够了。他们跟康德一样,为人的命运而激动不安,他们跟康德一样,目睹了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种种矛盾、冲突和激变。
托尔斯泰对黑格尔极为冷淡,对康德却十分热衷。他确信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搜集并出版了康德的格言。他曾过"康德的一生始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过托尔斯
泰:"康德的哲学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吗?能否用通俗的方式来阐明它?"他回答说: "如果能通俗地阐明他的哲学,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不知西方是否有人做过这种尝试。应当说,这样做是非常需要的。"
本书并不奢望于对康德的哲学做出面面俱到的考察和一无遗漏的探讨,本书仅在于叙述他的一生。但是康德除了他的精神历史以外,就再没有其他传记了。因此撇开哲学来谈他的一生是根本不可能的。作者意图只谈主要的东西,并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谈得充分一些。如果本书并不能到处都做到这一点,敬请读者见谅。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启蒙运动的成果
第二章 确实符合人的需要的科学
第三章 理性的自我批判
第四章 人格的思想
第五章 真、善、美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724年4月22日清晨五时,哥尼斯堡马鞍匠约翰·乔治·康德家中生了一个男孩。按旧普鲁士历法,这一天是圣伊曼努尔节,所以就给这个男孩取了这个圣经中的名字,有“上帝保佑我们”的意思。
康德认为他的祖先来自苏格兰。但是,考证学家经过严格的考证,不久前断定,哲学家错了,他的曾祖父里赫特·康德具有波罗的海沿岸的血统,是普列库尔(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境内)附近的人。按保存下来的文献判断,他的曾祖父并不会说德语。里赫特的儿子迁居美麦列,成了一个皮匠,并把他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约翰·乔治,乔治后来移居哥尼斯堡。里赫特·康德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苏格兰人,苏格兰血统的说法可能就是由此而来。未来哲学家的母亲安娜·列根娜是皮匠的女儿,娘家在纽伦堡。
这个男孩在城边小手工业者和商人中间长大,他所处的环境是勤劳、忠诚和清教徒般严格的生活方式。在家里,他排行第四。安娜·列根娜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其中有五个活下来了。伊曼努尔·康德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约翰·亨利希。
伊曼努尔体质单薄。当时由于两个孩子已经不幸夭折,所以安娜·列根娜便竭尽一切可能,要使自己的这个儿子在体力和道德上都得到健康发展,想方设法来唤起他这个儿子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康德在晚年时曾说过:"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她在我身上培植了最初的优良品质,她用得自大自然的观念启发了我的心灵,唤醒并扩大了我的智力,她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极大影响。"
约翰·乔治一家充满了虔诚派的精神。康德坚持认为:"人们对虔诚派可以说东道西,但虔诚派的信徒却是一些严肃而又超群出众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人类情操--稳重、乐天和任何欲念都破坏不了的内心宁静。他们既不怕困境也不怕压迫。任何纠纷都不能使他们产生仇恨和敌对的情感。"康德曾提起过一件事:有一次,在两个手工业作坊(皮带和鞍具)工人之间发生了诉讼之争。他父亲也因此而蒙受很大损失,但他父亲却一次也没有对使他受
害的人说过过火的言词。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很难断定。这里重要的是:康德把这件事看作是他--这个未来的伟大的道德学接受的最初的道德教育课之一。他从父亲身上还继承了对劳动的
热爱。
弗兰茨·阿尔贝特·舒尔茨牧师常去属于他那个教区的教民康德家中拜访。按他的建议,八岁的伊曼努尔被送进"腓特烈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官立中学,舒尔茨恰好被任命为该学校的校长。未来的哲学家在这里学习了八年。他在拉丁文班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