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王朝生活百科·作者佚名  2006-0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当燃放爆竹在中国一些城市里走进历史的时候,传统春节在中国城市似乎已不那么热闹。

专程从日本回国过年的韩晓华女士1月7日对记者说,我这次回来发现中国人生活节奏真是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渴望一年中能找个理由宣泄一下,“咱中国的春节,是不是也应该来点狂欢色彩!”

比起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巴西狂欢节等,近年来,中国春节在城市中无疑是显得冷清许多。中国众多百姓一家人无奈地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晚会,竟成为春节里的新民俗,而对节目内容的大声争论,却成为人们一种宣泄的渠道。

“我不喜欢过年。”今年38岁的北京青年李悦说:“所有的频道都在播放千篇一律的晚会。上网?网速慢得像蜗牛,滑冰?跑遍北京找不到像样冰场,逛庙会?像个置身其外的看客,热闹但不够刺激。”

“对于我们来说,过年就是一个长假而已。”李悦的同事王雅菲说:“虽然我们这些城里人照旧守岁、拜年、吃饺子,但儿时传统过年那会儿,大家拿着灯笼、揣着鞭炮聚在一起喊着、跑着、闹着的那种欢悦,如今体验不到了。”

而如今,没有了利用农闲空出的大量时间,没有了由于物质相对匮乏产生的集中式的消费,没有了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人组成的社区,再加上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居住环境的私密与个性化等外在因素,人们突然发现不但热热闹闹的“年味”没有了,连通过燃放烟花爆竹、互相串门聚会等方式热闹、欢乐一下的机会和场合也没有了。

心理学医生汪俊英介绍说:“根据医学研究成果,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在欢乐中宣泄一下情绪,是非常利于身心健康的。”

事实上,今年春节,一些北京市民已在有意或无意地寻找让自己宣泄的渠道和方式:驱车郊外,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狂吼;到游泳馆“腾细浪”,减少多余的脂肪;甚至昏天黑地的打牌、“搓麻”……可这一切又都与春节没有必然的联系。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足球闯入世界杯时,那种带有全民喜悦式的宣泄,至今仍为中国百姓津津乐道。

“如今,社会形态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个人的素质也提高了,尤其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提出过年方式是否也可以考虑更多地引入一些‘狂欢色彩’和狂欢的‘新形式’,让逛庙会的看客变成制造欢乐的参与者。”一些长年研究中国民俗的学者提出一些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