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10目录:图书,文学,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杜素娟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191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7132957
·条码:97878071329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大公报》是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其文学副刊先由国学大师吴宓主持;后改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主编,定名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团结了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等文学和哲学精英,形成了著名的“京派”;创办了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文学奖;同时也呈现了一道独特的文人群像风景,演绎了许多文坛的趣闻佳话,产生了许多文坛纠葛和纷争。本书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细节和鲜明的形象,生动地描述、评点了《大公报·文艺副刊》背后的文坛与人生。
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 , 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 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 抛开意识深处的民族依恋情结, 演绎了“湘西 ”世界深藏的先天不足和致命弱点, 表达了对生命停滞乃至衰退的恐慌和焦虑;在艺术创造中, 由于情感把握的理性缺失, 对生命的赞美和否定构成了艺术传达和话语接受的矛盾性。
作者简介
杜素娟,女,1969年生于山东。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居于上海,为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了《烟雨愁人:琼瑶传》(江苏文艺出版社)等作品。
编辑推荐
《大公报》是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其文学副刊先由国学大师吴宓主持;后改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主编,定名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团结了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等文学和哲学精英,形成了著名的“京派”;创办了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文学奖;同时也呈现了一道独特的文人群像风景,演绎了许多文坛的趣闻佳话,产生了许多文坛纠葛和纷争。本书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细节和鲜明的形象,生动地描述、评点了《大公报·文艺副刊》背后的文坛与人生。
目录
《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前缘后果
《大公报》的来龙去脉
非官非商的文人色彩
“报尾巴”
国学大师和《文学副刊》
沈从文三度入京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在解放以前,全国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应该算是《大
公报》。
第一,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民间性质的“民办”报纸。第二,
它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份报纸。它最早是在清朝末年创办
的,中间经过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现在还在香港发行、生存着。第三,它影
响深远,发行量在国内居于前列,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奖
章的亚洲报纸。
同时,《大公报》也是历经坎坷的一份报纸。它走过了一条极
其曲折和复杂的发展之路,几次停刊又几次复刊,编辑换了一拨又
一拨,后面的人和前面的人已经没有一点关系了。可以说,《大公
报》是一批批、一代代热爱报业的报人呕心沥血,靠热情和毅力才
得以传继的一份名报。
《大公报》最早是由维新人士、天主教徒英敛之创办起来的。
英敛之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满洲正红旗人,但
是他对当时晚清的反对却十分激烈。他自幼博读群书,学识渊博,
在政治上也很有远见卓识,又是正宗旗人,本可以走一条官宦之
路。可是,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对官场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
于是,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一辈子不入仕途,不做官,远离官
场。
但是,英敛之却做不到对国家大事充耳不闻。实际上,他对于
国家的社会风云和政治动荡都极其敏感和关注。他对于国家现状的
忧虑及其前途的思索从没有停过。他梦想在政权体系之外,找一条
更为行之有效的救国之路。
有一次,他聆听了西方传道士的说教,对天主教产生了莫大的
兴趣。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用宗教引导人的心灵,进行道德
的教化,从而建立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培养人们的社会良知。他
想,如果人人都信奉了天主教,摒弃邪恶和私欲,一心向善,国家
不就有救了吗?在这样的梦想
支持下,他加入了天主教,热心
做各种宗教工作,希望在宗教
中找到救国的道路。
当然,这是一个多少有些
幼稚的梦想:宗教固然可以安
慰心灵,但却无法根除社会的
弊病,对于晚清昏聩黯淡的政
治局势更是束手无策。P1-2
点此购买报价¥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