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6.20目录:图书,传记,群星荟萃,笑星,
品牌:赵致远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350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3928867
·条码:97875039288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70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为此要谢谢赵致远先生、蒋元荣先生和吴迎先生。
写序,不敢当,我是演员,写东西不是我的专业。回忆什么就写点什么,读者多包涵。1946年,抗战已胜利了,我父亲梅兰芳苦熬了8年,人心情好多了。当时,我在上海思南路87号我们家就近的法国人天主教百德路教堂 (今重庆南路南北高架)办的盘石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学戏。我是童子军的小队长,负责学校每天的升旗仪式。那时学校经济很困难,父亲知道了,就断然提议让我和葆王月姐义演为学校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才12岁,七姐16岁,父亲已将他人生之实践传递给我们了。剧码定为《二进宫》,这是王幼卿老师所授的。徐延昭请谁呢?父母亲几乎同时说:“请盛戎好!”就这样定了,裘盛戎先生当年相对固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那天,裘先生来我家,大概30岁左右,很精神。父亲很客气地对裘先生说:“小七、小九还小,您在台上兜着点儿。”裘先生很风趣地说:“二老放心,我一定把二位小老板‘傍’严了。”可惜当年没有资料留下来。到我青年时期,与王泉奎先生、王琴生先生多次合作演出过《二进宫》。当前,李胜素、张晶的《二进宫》就是按我小时候学的路子演的。到1947年上海中国大戏院杜宅堂会,孟小冬的封山之作《搜孤救孤》,也是请了裘先生来傍她。建国以后,裘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十净九裘”,人人皆知,这是他的造化。我们不在一个团,见面机会也不多。可每见到一次,他总是对我倍加关心,这是他敬重我父亲的缘故,我很看重这份情。
侯宝林先生是国宝,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接触最多的时期是“文革”后期,到打倒“四人帮”,几乎天天来陪我母亲说话,常客还有马连良夫人、名坤伶杜丽云等人。我们家的人都非常喜欢听他说话,在“语言文学”领域里,如果蔡元培先生在,一定会请他担任北大教授的。他对戏的各种行当、角色、流派信息的储存量,可以和当今Windows媲美。更值得回忆的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他也常来我家聊天。当时,没什么吃的,听他说话,是一种精神食粮,使人学到东西,又使人轻松。最值得纪念的,也是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苦中取乐。在家中,我们合唱了一段《坐宫》,至今录音还在,侯先生的幽默是超然的,使人乐中进取。
侯喜瑞先生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了。前清光绪末年,我父亲在喜连成搭班,他是喜连成科班第一科的徒弟,宗黄(润甫)派。父亲说:“我和黄润甫先生合作过,他学黄派,已经从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地步。”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和我父亲合作多年。他离开承华社后,每当我父亲演《穆柯寨》,必定特请侯喜瑞先生演焦赞、裘桂仙先生(裘盛戎之父)演孟良。父亲说:“我也觉得与他们合演使这出戏出色不少。”1 927年父亲第一次在中和园演《凤还巢》就特请侯喜瑞先生演周公公;演《西施》时,特请侯先生演吴王夫差,例子举不胜举。建国以后,父亲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曾组织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专家出版述说他一生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辑,使仰慕侯派艺术的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对侯先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侯喜瑞先生的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功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希望我们票界的戏迷们,热爱京剧的“粉丝”(fans)们,看一看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体味一下其中的甜、酸、苦、辣。
作者简介
赵致远,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1966年扬州市京剧团工作;1982年调北京京剧院工作;1985年下海经商。现任美国GREENTECH副董事长,钛逻科技北京首席代表;持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第八届全国发明银奖。
媒体推荐
书评
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
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七十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
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梅葆玖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赵致远,曾是演员,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1966年扬州市京剧团工作;1982年调北京京剧院工作;1985年下海经商。现任美国GREENTECH副董事长,钛逻科技北京首席代表;持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第八届全国发明银奖。本书洋洋二十五万余字,是他对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三位艺术大师的真挚的追思。
目录
序……梅葆玖
序……毕高修
序……常保全
仰望星空
引文不会死的艺术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
他们在中国,在世界华人当中,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虽然早已远
行,却音容依在、星光灿烂。侯宝林先生走得最晚,离我们最近。“为民求
乐”,他们把艺术、把欢乐留在我们中间。
师承门派
中国的戏曲界,讲究师承,讲究门派。不管你是谁,要想搭班唱戏吃开
口饭,必须要磕头拜师,梨园界代代相传就是这个规矩。
侯喜瑞、裘盛戎二位在京剧花脸行当里,如同泰山北斗。他们所创造的
侯派(架子)与裘派(铜锤)两大花脸艺术流派,至今仍然是后人学习的圭臬,
师范之楷模。
与我同时代“唱花脸的”,有幸拜侯喜瑞或裘盛戎为师,那是极大的荣
耀。凡是唱花脸的都会说:“给悠磕了头,就算这辈子没白干这一行。”
可是话得说清楚:拜师?无缘、无钱,则难于上青天!
许多人想拜一位为师都难如愿,哪儿来的跨门跨派“兼祧侯裘”?而我
,一个与戏班儿没有任何瓜葛的外行,一个刚毕业的中学生,却贸然地闯了
进来!而且,登堂人室,竟成为侯喜瑞、裘盛戎此二位流派创始人之人室弟
子!与老师厮守了5年,尽得师真传,真正是个“手把手”教的徒弟。
这在花脸行当里恐怕也是后无来者了。
拜师侯门
1962年1月15日。我17岁,拜71岁的侯喜瑞老为师。且为“关山门”弟
子是也。
是日,在北京崇文门内“鸿宾楼”举行拜师典礼。京剧界群贤毕至,盛
况空前。
拜师仪式开始,侯老带着我先给师爷萧长华磕头。然后■归位端坐,再
由我磕头行拜师礼。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等也纷纷行礼祝贺、
道喜。我记得那天,北京戏班儿里唱花脸的请来了不少;已在戏校当老师的
苏连汉、孙盛文都请到了。惟独没有郝家门儿的,没请。
侯老那天很高兴,举杯祝酒还开了句玩笑:“今儿个我收徒弟,凡是抹
锅烟子的(指唱花脸的)都得多喝,喝够了算。”P6-7
点此购买报价¥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