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5.0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罗久芳
基本信息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314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30644114
·条码:9787530644119
·版次:2006-0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本书把作者追述父亲罗家伦与母亲张维桢的新旧章篇,加上罗家伦回忆师友及一些他们两人具代表性的遗著,连同几位罗家伦的朋友和学生对他悼念的专文,综合起来,构成一本从多个角度出发的传记。读者不仅能从中认识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生平,也能够体会出他们那个时代的沧桑。
作者简介
罗久芳,1934年生于南京长于重庆,1948年出国,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念完高中,1955年悉尼大学文科毕业,同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主修近代史。1956年获硕士学位,1958年获博士候选人资格,曾任密大中文系助教,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研究助理,七十年代起开始整理乃父遗稿、文物,协助出版《罗家伦先生文存》工作。
1977—1997年任职州立西雅图中央社区学院,讲授英语及中国历史课程。
媒体推荐
书评
我闻“君子爱人以德”,很相信这句话,所以事事都以学问事业等大处着想。成败系另一问题,但力之所及,必尽其力而为之。
——罗家伦25岁留期间写给恋人的信
一切事情,多靠自己磨练出来。惟从磨练出来的经验,才是真经验;从磨练出来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罗家伦
大学的三种任务:
要为国家民族培养继起人才。教育本来是要把以往人类宝贵的经验,提取优越的部分,熔铸后教给后代,指示他们去发扬光大的。这种青年,不但要知识好,而且要体魄好,人格好,才能担负得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要为人类增加知识总量。我们不但要为自己的民族开发知识的宝藏,而且要为人类的社会,增加学术的遗产。
要能把握住时代的精神和需要。我们既不能脱离时代而生存,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何况我们当前的时代,真是一个空前未有的大时代……这就要靠我们认识这时代的精神,把他的需要和我们的工作结合起来。
——罗家伦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目录
往事随想——我的父亲母亲
追念我的父亲/003
父亲在北京大学/015
父亲与“五四”运动/026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百年诞辰 罗家伦/037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父亲罗家伦,号志希,浙江绍兴人。生于民国前十五年,公元1897年。
去世的那天,刚过了72整岁。这六个甲子之间,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变迁与浩
劫。在这不平凡的时代里,产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父亲便是这些人物中
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身为他的女儿,我从小便为他爱国的情怀、渊博的学识
、创新的精神和他待人处事的热诚引以为荣。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他是
一位公众人物;对我来说,他是我永怀在心的父亲。
我是父亲和母亲结婚以后六年多,好不容易才生出的第一个孩子。父亲
为此作了一首诗:春到江南挟大风,远天凝霭紫微红;会知生命奇葩萼,吐
自呻吟疾楚中。
这首诗显示出他的心境多么的喜悦,对我的期望又多么的殷切,虽是他
个人的感受,也写出了天下许多父亲共同的心声。
父亲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我们的家就住在南京城北玄武湖附近。公
余假日,父亲常带着我访友郊游,在家教我唱他为我编的儿歌,继而教我背
诵简易的唐诗。我就在父母的钟爱之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黄金般璀璨的童
年。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南京便成为日本侵略者空袭的目标。炸弹的
威胁,结束了我们这短暂安适的生活,从此父亲几乎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集中在维护中大的安全与完整和筹划迁移内地的任务上。他把母亲、我和
还在襁褓中的妹妹久华送上了开往汉口的轮船,自己仍留在南京继续指挥迁
校的艰巨工作。我们到了重庆不久,中大便在郊区沙坪坝的新校舍开课。我
家先住在陪都市区,遭受敌机轰炸后先搬上歌乐山,以后再迁到小龙坎,距
中大都有相当的路程。在战时交通不便,汽油缺乏的情形下,父亲为了公务
而又必须时常往返于市区和沙坪坝之间,回家的机会自然大为减少。记得“
五三”“五四”大轰炸的那段日子,从歌乐山防空洞口,远远地看见金黄色
的燃烧弹在黑夜中缓缓下降,触地溅起一片鲜红的火花。我似懂非懂的心中
,感到一种无名的新奇和恐怖。那时父亲身在市区,不知母亲如何在牵挂着
他的安全!
迁校到重庆后,中大师生的生活、学业与进修,以及各种战时的措施,
都要父亲亲自去筹划、督导。所遇到的困难与辛苦,只有当时和他一起工作
的人才能洞悉其详。他自己虽曾写过几篇回忆性的文章,也只述及校方重要
的事务,从未提起他经常住在校园山坡上碉堡里的事……P3-4
插图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