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5.70目录:图书,传记,人物总传,中国,
品牌:罗昶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9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7561755821/9787561755822
·条码:9787561755822
·版次:2007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时代文丛
内容简介
《时代》——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由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筹资6.8万美元于1923年创办,其观点代表并影响着人们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在《时代》创刊至今的80余年里,美国人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回顾《时代》周刊封面上那些在不同的文化底色下描绘出的一个个中国面孔,也许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进行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回访。
有以下人物曾经上过《时代》主刊(美国本土版)的封面: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宋美龄、溥仪、汪精卫、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罗瑞卿、刘少奇、李富春、陈毅、林彪、江青、邓小平……《时代》——这本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正是透过这些中国面孔来解析中国历史,揣测中国社会走向。当然,在这关注过程中美国人的视角和观点总会和我们自己有些不同。于是,当《时代》的关注与我们认识的历史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事情便变得更加丰富而立体起来。
《时代》杂志创刊至今八十余年,美国人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在他们笔下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和我们自己了解的中国人、中国社会总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他们曾用拿着各式工具ant-people来形容中国人;例如在某个时期,他们在毛泽东称呼为“红色中国的老板”,又在其身后绘上了密密麻麻的蝗虫。
本书作者从1924年美国人第一次用中国人——吴佩孚作为时代的封面人物开始,一直写到2005年——《时代》主刊用穿着“LV”的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用《时代》上的中国面孔,切入波澜起伏的中国近、现、当代史,让读者一睹:八十余年里《时代》是怎样描述中国,描述中国人物,而我们的历史又是怎么样。
作者简介
罗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曾参与创作多部电视片,发表新闻作品数十万字。
编辑推荐
《时代》——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由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筹资6.8万美元于1923年创办,其观点代表并影响着人们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在《时代》创刊至今的80余年里,美国人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回顾《时代》周刊封面上那些在不同的文化底色下描绘出的一个个中国面孔,也许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进行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回访。
有以下人物曾经上过《时代》主刊(美国本土版)的封面: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宋美龄、溥仪、汪精卫、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罗瑞卿、刘少奇、李富春、陈毅、林彪、江青、邓小平……《时代》——这本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正是透过这些中国面孔来解析中国历史,揣测中国社会走向。当然,在这关注过程中美国人的视角和观点总会和我们自己有些不同。于是,当《时代》的关注与我们认识的历史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事情便变得更加丰富而立体起来。
《时代》杂志创刊至今八十余年,美国人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在他们笔下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和我们自己了解的中国人、中国社会总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他们曾用拿着各式工具ant-people来形容中国人;例如在某个时期,他们在毛泽东称呼为“红色中国的老板”,又在其身后绘上了密密麻麻的蝗虫。
本书作者从1924年美国人第一次用中国人——吴佩孚作为时代的封面人物开始,一直写到2005年——《时代》主刊用穿着“LV”的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用《时代》上的中国面孔,切入波澜起伏的中国近、现、当代史,让读者一睹:八十余年里《时代》是怎样描述中国,描述中国人物,而我们的历史又是怎么样。
目录
自序
开篇:一本杂志和它的中国史
1924:袅雄与乱世
1927:变局中的“蒋将军”
1928:“基督将军”冯玉祥
1930:“中国的佛蒙特人”阎锡山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979:蜜月旅行
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么密集的时间里多次登上《时代》封面——除了邓小平。仅仅从1978年12月底到1979年2月初,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邓小平三次登上《时代》封面,其中,在1979年元旦的那期上,邓小平更是获选当年的年度人物。而这一切发生的背景,就是因为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在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上海公报之后,两国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还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有起有落的复杂过程。上海公报发表后,中国决策层在对美关系方面,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灵活性”。1973年毛泽东提出联美抗苏的战略,并与美商定,在各自的首都建立联络处。但在此之后,美国方面由于水门事件,没有兑现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诺言。从1974年到1978年5月,中美关系正常化陷入僵局。1976年至1978年,中国领导层处于调整、过渡期间,对美政策也在酝酿新的变化。
邓小平在中国政坛再次复出后,十分关注世界发展的大趋向,尤其是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路,并逐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些深刻变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美国由此成为中国向西方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重点和最大的对外开放的对象。此时的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思考,既有在美苏对峙的格局下,利用美苏矛盾,为中国国内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一面;也有借助美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中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面。
与此同时,美国政界也发生了变化。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在对华关系方面,他决心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他认为:“唯一障碍是我们不愿意放弃对在台湾居住的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所承担的义务。”
但在实际上,卡特在其执政的初期,没有把美中关系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考虑,而是把美苏关系放在一个优先的地位。1977年5月22日,他在圣母玛利亚大学阐述美国对外政策时,声称“已摆脱了对共产主义的过分担心”,“同苏联发生冲突的威胁已不那么尖锐”。因此,卡特认为美国与苏联要扩大合作面缩小竞争面。而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他表示,“我们希望能找出一种能够弥合我们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的某些分歧的方案”。于是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问题和以何种方式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