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32.20目录: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亚历山大·佩日科夫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418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117296X
·条码:97875011729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从缓和西方到交恶中国,当政十年的赫鲁晓夫不仅掌控着苏联,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为了防止“中国的赫鲁晓夫”上台,1966 年毛泽东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如何认识这一精力充沛、性格暴躁、充满矛盾、新招迭出、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政治家?几十年来,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上天入地,毁誉交织,幻化着政治的荒诞与沧桑。
历史,往往需要拉开时间距离去观察。本书大量利用解密苏联档案中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对曾经封冻又解冻的赫鲁晓夫及其执政的苏联内幕,进行了不带偏见的客观还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读者温故知新,对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的意义、作用和经验教训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佩日科夫,历史学博士,曾任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副所长,自2001年起,出任俄罗斯政府总理助理。
编辑推荐
本书由俄罗斯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著成,是在最新解秘的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叙述和评论赫鲁晓夫十年执政历史的专著,对于深入了解赫鲁晓夫其人其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校者的话 /徐葵
前 言
第一章 战后苏联社会和赫鲁晓夫改革的前提
第二章 对斯大林的偶像崇拜是怎样被推翻的
第三章 苏共的党内进程和权力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 “全民国家”模式的意识形态和实践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作为“解冻”被载入历史的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上半期的苏联社会改
革,实际上直到共产党和苏联的存在终结时为止,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中
始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计划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也不
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根源和起因在于战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几年。苏联人民
作为胜利者走出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最血腥的战争,他们体会到必须转而过更
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情绪渗入到了苏联社会的所有阶层之中。正是在战后那
个阶段,可以追溯到一些试图提出一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尝试。那些年的许
多政治转折在斯大林逝世之后就以新的力量表现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说,
站在战后年代的立场上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可使我们弄清楚和更好地理解
后斯大林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苏联在战后年代中发生的最重要的质的变化,就是国家获得了超级大国
的地位。到1946年1月1日的时候,苏联已与世界上4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而在战前它仅与25个国家保持着这种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
——法西斯主义的战胜国,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世界政治中的命运的主
宰者。新地位的获得不可能不反映到苏联对外政策方针的功能上。战后最初
几年形成了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其后这个方针获得了发展并在赫鲁晓夫时
期得到了实现。
这首先就是制定了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政策。今天,人们已经把
这个方针与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赫鲁晓夫本人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了。但
是,战后最初几年的实践证明:向和平共处原则的转变早在斯大林时代就开
始了。这里有着事物本身的逻辑。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和对国际政治进程产生
影响之后,就已不可能继续完全采取孤立主义的立场。对于它在国际舞台上
不得不与之相互行动的其他力量,哪怕只是在外表上,也必须表现出宽容与
尊重的态度。因此,向和平共处原则的转变是客观的和务实主义的。更何况
,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发动世界军事冲突,首先是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的计
划,已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
以斯大林为首的高级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50年代初期就迈出了
与西方进行对话的具体步骤。1952年2月1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赞成在莫斯
科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制定这个措施的目的是:突破贸易关系,调整与世界
各国,首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得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