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新闻记者视点丛书(新闻记者视点丛书)|报价¥18.00|图书,传记,综合,周克冰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8.00
目录: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周克冰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319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1085173X

·条码:9787810851732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32/0开 0开

·中文:中文

·丛书名:新闻记者视点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外经典采访个案100个,既有成功记者的采访经验,又有失败记者的教训。

媒体推荐

我的初衷——自序

本书献给千千万万的记者和万万千千想当记者的人。

这是发自我内心的愿望。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实在是太具有魅力了。当记者的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东南西北地奔波着,寻觅着,访问着,观察着,体验着,思考着。记者在人类之中是这样杰出的一群:他们用自己的才智透视着社会;用自己的胆识描绘着时代;用自己的忠诚记录着历史;用自己的心灵去扣击着万万千千新闻受众的心灵……

而采访,几乎就是记者职业的代名词。

记者的一次次采访就是记者生命的一个个足迹。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记者的足迹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新闻大地上——打开古今中外的新闻史册,每一个名篇佳作的背后,都必定是一次成功的采访。或者,也可以说,每一个功成名就的记者,都必定是采访的行家里手。

于是,我们便拥有了一笔新闻财富——那些成功的记者们采访的经验与教训。那些经验与教训,我们都应该细细地咀嚼。咀嚼才能消化。消化了,就是营养。而有了充足的营养,我们的职业生命就会健壮起来,我们的新闻大地就会葱绿起来,秋天来到时,我们就会收获到一批批硕美的果实。

遗憾的是,这些经验与教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散落在岁月的风尘中。书是山;刊是林;报,简直就是林海里的一棵棵树了。如果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后来人都自己去寻找,那该是多重的生命浪费,该是社会多么巨大的损失!

为此,我走进了古今中外的新闻界。

我努力地在著名的新闻事件、著名的新闻佳作和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寻觅。

我努力地把寻找到的东西有序地编撰到一起。

我这样逼迫着自己:每一篇都是一个生动的采访的故事,每一个采访故事都蕴有一个理性的内核,每一个理性内核都能说明一个关于采访的道理。或者是关于使命,或者是关于素质,或者是关于道德,或者是关于采访的方式,或者是关于采访的技巧……

就是为了让您从中领悟一点什么。

本书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需要你的评判。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尽了全力。

尊敬的读者,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在跳——如果,本书让你失望了,我将为辜负了你的心情和浪费了你的精力而自责。如果,本书有哪一篇,哪一节,哪一句,启示了你,警醒了你,激励了你,提高了你,那么,我会深深地感激你的阅读——因为,你让我的辛苦收获了一个小小的欣慰和满足。

谢谢你读了这篇序言。

周克冰

2002年5月于吉林

目录

独特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

我的初衷――自序

一 使命篇

二 品格篇

三 素质篇

四 修养篇

五 模式篇

六 方法篇

七 技巧篇

八 经验篇

九 教训篇

我与新闻

――代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就像可能会面对威胁一样,记者可能也会面对利诱。面对这种温柔和甜蜜,记者不能忘记与公众的那种默契:为公众提供他们想知道的真相。

掷地有声

——邹韬奋拒绝官僚收买的一纸宣言

在写到记者拒绝收买,拒绝贿赂这一篇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邹韬奋。作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巨星,邹韬奋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就是他的一身正气。

1931年7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在上海以10万元买下了才貌双全的上海大夏大学一个女学生作小老婆,并在上海愚园路310号为她建筑了价值50万元的新屋,在此举行了奢华的婚礼。据说婚礼的奢华程度甚至超出了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消息传开,舆论大哗。不少读者写信给当时的《生活》周刊,要求周刊调查并揭露王伯群的丑行。

邹韬奋当时身为《生活》周刊主编。街道读者来信后,与民通愤,立即编发。王伯群看到后又气又急,连忙也给《生活》周刊写了一封信为自己辩解。邹韬奋一面将王的辩解信照发,一面组织记者调查采访王的种种不法行为。调查结果证明,王伯群假公济私证据确凿。他在经办交通部的一项公共建筑时,把工程给了辛峰记建筑公司。与此同时,他自家在上海愚园路也兴建了一处私宅,同样由辛峰记承包。这栋私宅造价50万,可建筑方实际只收了18万元。记者还拍摄了几幅豪宅的照片,准备在《生活》周刊上同时推出,把事实真相公诸于众。

王伯群得知《生活》周刊要把他彻底曝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他赶紧派了两个人去和邹韬奋“谈判”。这两个人中,一个是商务印书馆的“交际博士”,一个是邹韬奋过去的同学。两个人见到邹韬奋,寒暄了几句,就切入了正题。“交际博士”单刀直入:“王部长最近拨下巨款,对上海各大小报馆都有所补助。因为《生活》是王部长最爱好的刊物,所以补助的经费特别地多些。”他说着,就拿过公事皮包,伸手往外掏钱。

邹韬奋见状,立即沉下脸来,同时用手制止了他,并很严肃地说,“《生活》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刊物,经费虽有困难,但不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一个小刊物也用不着偌大的巨款。”

看到“交际博士”碰了壁,他的老同学开腔了。老同学亲切地叫着邹韬奋读书时的名字,“恩润见,这笔现金作为投资,给《生活》作为股本如何?”

老同学已经变成了反动官僚的走狗,邹韬奋心里很鄙视他。但还是尽量克制着自己,平和地对老同学说,“这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不合啊,碍难接受……”

两条路都被堵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8.0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