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笔记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保外维修和配件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因为笔记本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单一、昂贵,民间的专业维修公司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而随着笔记本生产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厂商对笔记本装配、软硬件维修技术的垄断逐渐被打破,笔记本维修已经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表面上看,民间的维修公司和厂商构成了争利之势,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一级、二级维修各食其利
在PC维修术语中,存在着一级维修和二级维修的分别,在笔记本领域,这种划分更是泾渭分明,前者的主要内容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配件的调整、更换;而后者则是芯片级维修,需要对细小、精密的元器件进行重新焊接、数据改写。理论上讲,产品出自厂商之手,它们应该对深层的技术有更好的把握。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厂商都不会提供二级维修,而在中关村,遍地都是号称能够做笔记本芯片级维修的专业维修部。笔记本的USB接口坏了、主板上的一个电容老化了,厂商都要换主板,在免费保修期内消费者无法察觉,一旦出了保修期,他们就要支付相当于其笔记本市值的配件成本费。无奈之下,他们往往会到维修公司寻求帮助。这些问题在维修公司那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解决;而它们也会收取近百元的所谓开机费,加之随意性很强的维修价格,它们能够从中获得相当高的利润。
那么,厂商为什么不提供芯片级维修呢?中关村一位经销商笑称:“在普通消费者的眼里,笔记本还是一种很高档的产品,多数人是不敢找市场里的维修公司的,所以即使厂商只提供更换服务,用户也只能接受。而厂商维修部往往还会把配件价格定得比市场价高上一两倍,一块128M的DDR兼容内存条价格是200多元,而如果是笔记本厂商的原装条子,很可能就是四、五百元。如果他们也做精修,岂不是有钱不赚吗?”而另一位经销商则称:“现在的国内厂商都没有能力做精修。由于它们的笔记本都是OEM产品,对于深层次的技术,它们的工程师掌握得恐怕还不如一些专业维修公司。”
合作、互相倚重
一位笔记本维修公司的技术部经理权敏告诉记者:“其实厂商并不是完全不做二级维修,它们一般是同一些民间的维修公司合作,厂商出资、出设备,维修公司负责把厂商维修部淘汰下来的一些配件修好,厂商会把这些配件当作新的备件。如果所有的坏件都返回OEM工厂,显然是不划算的。当然,这些维修公司也对外界开放,消费者也可以去找这些维修公司修理。”
北京翔宇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建军认为:“厂商应付保内的服务已经很困难了,这种困难包括技术、人力、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不足,要它再来做保外的二级维修当然不可能。其实,所有的笔记本厂商,包括那些掌握着设计技术的大厂,都需要和专业维修公司合作。”
既然民间维修公司拥有着如此大的优势,保外维修的巨大利润是不是都由这些公司分食了呢?“市场上的维修公司良莠不齐,而普通消费者也很难找出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目前这一市场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大部分行货笔记本的买主还是愿意去找厂商。另外,许多机器出问题后客观上无法修复,维修公司修了以后只能保证使用,要恢复原貌还得找厂商更换配件:比如主板坏了,开不了机,维修公司检测结果是可以修好,但是原本两个灯只能亮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最终可能还是要去找厂商。”一位经销商这样分析。
同时,维修公司的运营成本也相当高,权敏介绍说:“维修公司需要一批优秀的工程师,有些甚至是从笔记本工厂出来的人,他们的工资高得惊人;维修设备的价格则更是令人乍舌,一台BGA封装设备需要七、八十万元,刷新芯片数据的编程器也至少要几千元,另外还要购买一些备件。当然,维修公司还要承担维修失败的风险,比如笔记本显卡芯片坏了,需要使用BGA设备,即使拥有这种设备修复成功率也只是30%到60%。”可见,要获得较高的利润需要相当强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厂商的设备支持非常重要。而在目前市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厂商对配件维修的需求,那些大型设备的成本也很可能难以收回。
水货、翻新机,无保一身轻
一些维修公司反映,他们的主要客户其实并非最终消费者,而是与他们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经销商。一般行货笔记本在过了第一年的免费保修期之后,还有有限保修期,在这段时间内,厂商只收取备件成本费。而水货笔记本过了第一年之后,要送至境外保修还需要加上运费,这相对于维修公司的维修费用来说,显然更加昂贵。因此,水货笔记本就成了一些维修公司的主要维修对象。此外,一些国际品牌的原厂翻新机也颇受欢迎,厂商为这些机器的提供的质保期本来就比较短,作为水货卖到国内,基本上是不可能享受厂商保修的,它们的维修也是由市场里的专业维修中心来做。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民间的专业维修公司为水货的行销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于厂商来说,也有效地消除了一些负面的消费反馈。
配件升级,逐渐放开
过去,厂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一般会制定严格的规定不允许用户自行开机升级配件,一旦用户自行或者请人拆开机器,他们就会失去质保;如果需要升级,可以找厂商的维修部。这正是原装内存、光驱等配件价格虚高不下的政策基础,但是随着笔记本市场的逐渐扩大,一些大的厂商开始放松这种限制,惠普的说法是配件只加不换没有问题,一位经销商解释说:一般笔记本有两层背板,外面的背板只有几颗螺丝,拆卸时不会有物理损伤,一般内存条和硬盘都在这一层,升级很容易,大的厂商现在都允许打开这一层,再往里就不行了。无论厂商怎么放开,敢于自行拆机的用户还是很少的,因此配件升级逐渐成为一些维修公司和经销商的利润之源。
实际上,除了保外维修,专业维修公司还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一些特殊的维修服务,比如硬盘数据恢复、加急快修等,它们的报价往往能够比厂商的报价便宜。一定程度上说,专业维修公司是在与厂商争利,但是从根本上看,二者是互为补充、共存共荣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竞争对他们有利无害,只是维修市场的成熟、规范和供求双方信息的对称还需假以时日。
彩色商务进入同速时代
□朱军
2003年被誉为中国彩色商务的普及年。经过2002年的导入,彩色商务在2003年有如春花待放,为日常商务办公所渐渐接纳和采用。进入2004,在彩色商务的基本面上,全面利好的端倪已经显现。一方面色彩对于商务的价值已经广为企业用户所知,另外,几年来众多厂商努力推行的市场教育及产品推广慢慢收到成效:“彩色喷墨+黑白激光”的错误采购观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而激烈市场竞争导致彩色打印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加快迈入彩色商务的步伐,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坚定的目标。
同速彩激
推动彩色商务升级
入门级彩激无疑是去年彩激市场的主旋律。经过调查,厂商发现半数以上的用户表示彩色激光打印机达到5000元的价位后将把购买付诸行动。于是2003年的下半年,惠普的CLJ1500L、EPSON的C900等入门级产品已然降至5000元价位,悄然逼近用户心理底线,市场也同时急剧增容。如果说众多企业用户购买入门级彩色激光打印机是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迈入彩色商务,那么选择彩色同速激光打印机,则是越来越多用户追求更高彩色价值的务实选择。
对于一些人数较多、打印任务较大的中小企业,对更高打印速度,以及更高打印负荷的需求非常迫切。此前的彩色激光打印机都严格地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彩色打印的速度相当于黑白打印的1/4,此时彩色/黑白同速技术的出现堪称一个伟大的突破,它以同样的速度输出全页彩色或黑白的文档,而打印质量不变。这使得彩色打印在不牺牲品质的情况下,有了一个速度的飞跃。
除了更高的性能外,购买成本的降低,成为用户另一个可以接受彩色同速打印产品的理由。不久前,打印机领导品牌惠普推出两款最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HP Color LaserJet 3500/3700。其中,CLJ3500是业界首台万元以下彩色/黑白同速激光打印机。这两款产品采用彩色黑白同速技术,打印速度达到了令人印象至深的12ppm和16ppm,为广大追求更高商务效率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轻松、快捷实现彩色打印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HP Color LaserJet 3500/3700外形新颖,性能出众,集易用性、高速性和经济适用性之大成。由此,用户在购买成本、打印成本、维护管理成本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证,这正契合了惠普所推出的TCO(总体拥有成本)概念。因此对于有较强的彩色打印需求,而且又珍视效率、重视成本的中小企业来说,选购此类高性能彩色同速激光打印机,将成为他们驰骋商界的有力武器。
厂商加力
与用户需求相呼应
如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色彩是一种作用神奇的、强大的表达工具,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商业中,色彩通过强调突出一些重点细节,可更清楚、更有效地传达企业的信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知道彩色打印具有单色打印所不具备的沟通能力,然而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上述能力仅限于视觉上。”惠普市场渠道经理Cara Shockley说,“事实上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影响力,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证明,色彩可以提高商家的竞争能力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不仅是惠普,众多厂商同样看到由众多中小企业所组成的巨大市场。目前,中小企业具有非凡的活力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更刻意寻求能够改善企业运营效率的技术和工具。彩色输出,正在成为中小企业陆续踏上的路途。
但是与入门级彩激不同,在同速彩激的市场上,并不是百家争鸣的景象。由于较高的技术门槛,同速彩激只出现在惠普、施乐等少数几家跨国厂商的产品阵容中,国内企业尚无实力参与。以惠普为例,从面向中小企业的CLJ 3500/3700系列,到提供企业自主打印的CLJ 4600/5500系列,再到专业从事短版印刷业务的CLJ 9500系列,均是高性能的同速彩激,足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需求。另外,这些厂商均具备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并能够保证良好的服务,这对于并无IT专业技术人员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也是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彩色同速产品的有力后盾。
IMU全新运营模式的思考
作为IM软件的代表,QQ、MSN早已被即时通讯发烧友们所熟知。然而,当IM再加上一个U(Union),成为IMU(Instant Messenger's Union即时通讯联盟)之后,这个“U”字就仿佛在已经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投下一记重石,引起轩然大波。
此前,QQ的崛起占据了国内即时通讯70%的市场,且大有席卷天下、气吞万里之势。许多IT厂商虽然看好IM这一方大好天地,却总显现有心无力,不得不放任QQ之迅猛势头。
IMU如同一股新鲜血液,驱动曾一度“陷入IM软件宿命论”的IT公司举起重新抗击QQ垄断的大旗。据悉,目前,网通宽带门户“天天在线”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天天即时通”以及国内最大的社区论坛西陆的“西陆即时通”都是IMU的个性版。而IMU产品推出不久,其合作伙伴已超过了50家。在这个还在不断增加的联盟伙伴中我们竟发现如联想、金融街、天极、搜房、中国网、中国搜索、闪客帝国等鼎鼎大名的公司均纷纷加入IMU的合作联盟。
从IM到IMU,这一个“U”(Union)正不断用业绩诠释出联盟的力量。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IMU的联盟代表IM软件全新的运营模式,即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这正是无数公司试图撼动QQ之地位的惟一利器。
先进的联盟模式
共赢的产业链
IT行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技术的先进性远没有模式的先进性来得重要,前者很容易被模仿,或者由于缺乏行业合作而悄无声息,但后者则可以带来颠覆性的改变。IM软件的设计并不复杂,但是,数动时代引入的IMU软件采用了先进的联盟模式,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现有的资源和合作伙伴,做到迅速发展――想象一下,仅仅由数动公司带着IMU软件在市场上苦力支撑可能效果甚微,但如果协同几十家联盟网站、公司的合作势头,它所引发的市场震撼力和发展速度绝对让目前的老大胆寒。
此前,因为各公司独立开发的IM软件都是互不兼容,无论是早已成了大气候的QQ、MSN,还是后来者网易泡泡、了了吧等,它们都是占山为王,各自为政,并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的态势。
这种竞争关系导致,谁把用户拢到自己的名下,即意味着另一家用户资源的流失。毕竟,用户界面上留存IM软件数量是有限的,没有哪个用户希望开着一堆的IM聊天窗口,那样不仅耗用系统资源,使用起来界面切换也相当繁琐。
与市场现有的任何一款IM软件不同,数动时代的IMU(即时通)产品是基于分布式的底层架构,开放的产品结构使IMU天生就具有易于联盟的特性。它可以联合所有渴望进入即时通讯领域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共有的即时通讯产品,各网站可以规避相互之间的竞争,将自己的用户群进行叠加,通过共赢模式彻底改写即时通讯的寡头时代。
换句话说,数量庞大的合作商可以在这个共享的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这让IMU的最终用户得以以几何级数增长。
此外,在数动公司的构想中,未来的产业链将是IMU负责平台和运营,而合作伙伴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用户和专业的个性增值服务,双方共享利益。举例来说,IMU与一个游戏网站合作,就可以把IMU客户端改造成适合该游戏网站需要的样子,软件名称、皮肤、聊天场景等一切个性化的东西都可以按照合作伙伴的需要定制――比如叫作“××即时通”,这个过程是完全免费的。等到大量用户使用了这个聊天软件,合作双方才会在基于这个软件平台的增值服务上获取收益并进行分成。
联手挑战QQ
在中国,挑战QQ老大地位对任何企业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迅速壮大并超越QQ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惟一的希望就是改变联盟规则,创造全新的玩法――同盟共享,利益均分。
借联盟之势头,合众之力抗击QQ垄断之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里的“众”不仅指各联盟网站,一个更重要的涵义是面向最终用户。
从即时通讯市场而言,用户现在选择QQ并不是因为QQ的技术“鹤立鸡群”,事实上,它的安全性、资源占用率等一直受到用户的抨击。目前,QQ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很大程度来源于用户长期使用习惯。“时变势徙”,用户总是青睐更好、更人性化的产品,尤其是在用户认清QQ企图利用其垄断之势从自己身上“捞油水”之后――2002年2月,腾讯公司曾开始对用户注册进行限制,并于2002年9月推出每月收费2元的QQ号码。这一限制引起了免费用户的强烈反感,并遭到了用户的口诛笔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8亿用户看来是QQ还能继续捍卫王位的重要武器,但在他日未必不是颠覆QQ的中坚力量。
既然旧的东西已经不再值得留恋,新的软件还可以打破一个垄断的旧世界,重建普通用户所希冀的IM新秩序。那么,用户用何必为了某些习惯,而长久地吊死在一棵树上。
这正是IMU及其联盟者的机会。(程伟)
RealUK 2004获胜选手脱颍而出
日前,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旨在促进各国青少年的交流与了解的活动“Real UK”竞赛决出胜负,4名选手成为最终获胜者。他们由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资助,于3月与来自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一起,参加两周的精彩英国之旅,体验英国的学生生活,并近距离接触英国体育、商业、音乐、学术、设计和技术界的一些著名机构及人士,感受异域的文化与创新。
在中国,Real UK由英国文化协会在华的运作机构英国驻华使/领馆教育文化教育处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于2003年11月启动的Real UK 2004竞赛活动,面向所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的16~18岁高中在校学生。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一秘狄士礼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中国的青少年能够进一步面向全球,不仅能从英国良好的教学质量中获益,更能够从英国的历史与创新中受益匪浅。
清华同方飞行遥杆装备助战模拟空战国际邀请赛
为纪念飞机发明100周年,推动中国航空体育运动的发展,“武汉?中国光谷模拟空战国际邀请赛”的决赛阶段于3月24~28日举行。本次比赛是全世界模拟空战精英的首次大聚会,届时,将有包括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2支国内外电子飞行队参与比赛,角逐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电子模拟空战飞行员。比赛的游戏设备方面,竞赛组委会在邀请的众多厂商中,统一指定由清华同方作为比赛的设备供应商。此次所提供的系列飞行遥杆引用国外最领先的SAITEK公司技术。据悉,此次清华同方系列飞行遥杆成为“武汉?中国光谷模拟空战国际邀请赛”的指定装备,也是继成为第一届WCG运动会中国参赛队员高手们的游戏装备提供企业,以及首届“全国战斗飞行模拟精英邀请赛”的合作企业之后,再次成为电子飞行重要赛事比赛的指定装备。
反击AMD追杀Intel迅驰会师“万元”临界点
最近,国内迅驰笔记本市场发生大幅度价格波动。从2月初期开始,国内各大笔记本电脑厂商的中高端迅驰笔记本纷纷会师“万元”临界点,个别品牌降幅高达2000元;而先前的“万元迅驰”则普遍降到10000元以下,个别品牌甚至降破9000元。如此大规模的价格波动,在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十分罕见。这其中的端倪是什么呢?
业界盛传,此次价格波动主要受到英特尔最新价格政策和“Dothan”(第二代迅驰处理器)发布再次推迟的影响。据消息来源称,Intel迅驰处理器全线降价的行动早在去年12月初就已开始,但直到今年1月底才完全调整好所有价格表。按照惯例,一般英特尔宣布降价后一到两个周内,就会波及中国市场,但这一惯例此次却被改写成一个多月。根据Intel的消息,Intel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硅制造工艺,而延期的原因是这种硅只能在第2季度大量生产。
向来雷厉风行的英特尔为什么突然变得迟疑起来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迅驰一再受到AMD的追杀,加上Intel在64位计算上落后于AMD,Intel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位宿敌。为有效反击AMD的挑衅,Intel需要时间谨慎布局,但过慢的节奏令其全球众多OEM合作伙伴和笔记本厂商感到很不适应。
近一年来,AMD在国内市场的上升势头极其迅猛,继清华紫光之后,夏新、京东方先后加入AMD阵营,富士通也在中国市场推出AMD笔记本,惠普则率先推出AMD 64位处理器的笔记本。最近,AMD又出台了挑衅Intel的降价计划,Athlon XP2000+以上的处理器全线降价,主力型号普遍下降20多元。越来越多的笔记本厂商看好AMD,Intel心中隐隐作痛。
另一方面,为了抵御来自AMD最近推出的高端台式电脑芯片Athlon 64 3400+的竞争,英特尔正致力于台式芯片Prescott的90nm产能,欲抢夺64位处理器市场的话语权,弥补十年前的那次决策失误。这无疑分散了英特尔对迅驰的精力,不但调价周期延长,就连Dothan的发布也因此受到影响。而台湾厂商则抱怨为Dothan准备的生产线过度闲置,他们甚至对英特尔什么时候真正推出Dothan芯片的时间仍然搞不清楚。一些制造商在等待Dothan推出的同时,积极买进一些1.4GHz迅驰芯片以作补充,笔记本则厂商围绕现有迅驰笔记本依靠价格手段冲击销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英特尔迅驰全线降价和Dothan发布再次推迟的消息在国内市场迅速掀起新一轮竞价风暴。2月初期,以清华紫光为首的国内主流笔记本厂商率先作出反应。清华紫光主流迅驰笔记本T620D率先降破9000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万元”坚冰。紫光中高端迅驰T800D仅售9999元,并举办“加一元升一寸”用户特惠活动,T800D只需加一元,便可将14寸显示屏升级到配备15寸超大屏幕。
紧接着,宏基方面也开始行动,将其主流迅驰产品Travel Mate 291Fxi降到了10100元;东芝的两款主流迅驰机型的降幅也在1000~2000元不等;联想的S180、同方的超锐F5000、长城的T2000等也在价格上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蓝色巨人”IBM的笔记本也在大幅度降价,R50系列最高降幅达到2000元,不过18000元的价格依然不菲,IBM笔记本继续锁定高端市场。
据统计,2003年全球大约推出了100多款采用Intel迅驰技术的笔记本电脑,迅驰笔记本销量也占到了去年全球笔记本销量的42%。随着Intel迅驰价格的进一步下调,迅驰笔记本将获得越来越明显的价格优势,并与AMD采取的“低价开放式”策略形成更直接的竞争。Intel与AMD两大上游厂商围绕CPU的价格之争,成为2004年笔记本产业的一大看点。
IT产业观察者指出,英特尔近来对迅驰策略的迟疑,只会导致迅驰笔记本价格大幅下调,不会对迅驰笔记本电脑业者产生太多影响。但是,由于AMD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市场主动权,影响了英特尔的全球芯片战略,导致双方在CPU上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英特尔是否能依靠全球市场100多种、1000多万台的迅驰大军,以及众多笔记本电脑厂商的支持,抵抗住AMD来势汹汹的进攻?AMD是否能依靠“开放、低价”的CPU策略和64位处理器的市场先机,击溃Intel一家独大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