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以通过新兴公司提供的网络工具和服务完成很多日常活动,例如通过Eventful或Upcoming保存社交日历,通过Gootodo安排日程表,通过Box.net存储有价值的文档,通过Newsvine阅读或撰写新闻,通过YouTube或JumpCut查找视频,通过Diigo创建和共享网络书签,通过Odeo创建播客和音频备忘录,通过Wordpress或Xanga发布博客,以及通过Flickr或Buzznet共享照片。这些工具或服务全部免费,而且仅仅是“网络生活”列表的一小部分。
通常情况下,提供新型网络服务的新兴网站大量涌现的现象被称为“Web 2.0”。对于网络用户而言,Web 2.0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产品免费的前提下,这些新兴公司又能生存多久呢?也许不会太久。原因很简单,很多Web 2.0公司都同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多数网络公司一样,缺乏可盈利的业务模式。
一般来说,关联广告是Web 2.0公司的最主要营收来源。但分析人士预计,Web 2.0公司通过Google AdWords等广告系统获得的网络广告营收,仅仅相当于网络服务器硬件支出。因此,一些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未来12到24个月内,将会有很多Web 2.0公司被迫退出市场。当然,Web 2.0大潮消退并不会带来互联网泡沫破碎那样的巨大影响,因为Web 2.0公司并没有获得太多的风险投资,员工人数也相对较少。此外,即使一家Web 2.0公司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技术还在,因此可能会被规模稍大的公司收购。
然而,网络服务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分析人士预测,现在已经有300多种网络服务,甚至更多。数字媒体新闻网站PaidContent.org的编辑拉法特。阿里(Rafat Ali)表示,由于服务数量过多,而用户相对较少,因此有些服务将很难继续维持。他说:“两年之后,也许会有90%的Web 2.0公司消失。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但无论如何,这些公司的创新都将会留下。”
之所以会出现Web 2.0公司过剩的局面,主要因为开展网络业务的“门槛”相对较低。例如,通过创新应用Ruby on Rails,几名程序员就可以打造出高级网络服务,成本只是网络服务器硬件和互联网带宽。SoftTech风险投资咨询公司合伙人杰夫。克拉维尔(Jeff Clavier)表示:“只需每月投入100美元到200美元租借一台服务器,编写一个Web 2.0应用,并为它起一个名字,就完成了Web 2.0网站的创建。”
广告、推出收费高级服务或收取会员费用都可能成为Web 2.0公司的生存之道,但目前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模式都基于关联广告建立。克拉维尔认为,处于创始阶段的公司不应将Google AdWords等广告系统视为赖以生存的营收来源。他说:“依靠广告并没有错,但新兴公司必须明白,AdWords无法让它成为一家大公司。”
阿里认为,Web 2.0公司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是吸引大公司的兴趣,并最终将自己出售。例如,Flickr、Delicious、WebJay、Konfabulator和Upcoming都已经被雅虎收购;其二是尽量吸引更多用户,取得市场领先优势。例如,YouTube已经在视频下载市场站稳脚跟。当然,Web 2.0公司也可以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例如MySpace已经拥有5000多万名用户,但去年7月被新闻集团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