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款网络游戏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游戏中,学雷锋成为游戏的主题。
网络游戏能否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众说纷纭。大力支持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
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创新还是旧瓶装新酒?玩物“长志”还是玩物丧志?是洪水猛兽还是教育的新武器?
争论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用什么形式学雷锋这一问题本身。
对“雷锋游戏”的讨论,已涉及德育教育形式的探索。如何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也许才是争论双方更加关注的问题。
尝试: “学雷锋”游戏现身小学校园
引进: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方式
最近,一款名叫“学雷锋”的网络游戏现身沈阳市皇姑区淮河小学,孩子们受到了一门特别的教育:网上学雷锋。
此举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大力支持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
对于“学雷锋”游戏在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远远超出学校的预想。“学校引进‘学雷锋''游戏,就是希望学雷锋教育常抓不懈,让雷锋精神遍校园。平时孩子主动学习的面比较小,如果通过雷锋游戏,可能就会让全校学生动起来,让孩子通过游戏真能学到东西,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 沈阳市皇姑区淮河小学德育处展老师对记者说。
其实,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雷锋的意识,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学雷锋,做德育工作的展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今年3月初,她在家上网,看到了学雷锋游戏,感觉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可以尝试,第二天上学时她就和学校领导谈到这件事,能否引进“学雷锋”游戏对孩子进行长期引导,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于是学校便开始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尝试。
展老师强调,通过游戏方式学雷锋只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方式,学校并非全靠学雷锋游戏去教育,它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
4月6日上午,该校计算机教室,二年级的学生们正在玩“学雷锋”游戏,孩子们对游戏非常感兴趣,玩得非常开心。
教计算机的赵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引进的“学雷锋”游戏版本只是一个试玩版,没有级别限制,内容方面就是怎样帮助人,捡纸、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每月复习课上复习内容学完了,孩子可以上网玩玩。
记者注意到,与孩子们以往玩的很多网络游戏不同。乐于助人、奉献爱心是该游戏的主旨。玩者在游戏里控制的人物形象是少先队员,脚下有个光圈以区别于普通角色。游戏中有“说脏话者”、“踩草坪者”、“随地吐痰者”、“闯红灯者”、“乱丢垃圾者”等人物,也有“老爷爷”、“老大娘”、“小朋友”等需要帮助的人物。玩者通过阻止反面角色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弱势角色,便可获得一定分值作为奖励;如果没有及时阻止身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没有及时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就会被扣除一定量的生命值,直至游戏结束。
据了解,“学雷锋”游戏已经在全校展开,孩子们对于游戏都很感兴趣。五年级学生李佳钊对记者说:“这个游戏挺好的,里边除了帮助别人外,还教我们使用礼貌用语,还能对话,比如帮助老奶奶过马路,不让老爷爷吸烟等,老奶奶老爷爷就会说‘谢谢你'',心里挺高兴的。”采访中,一位同学对记者说:“在玩的时候培养了帮助别人的意识,还可以两个同学一起玩,比谁做的好人好事多,让大家在生活中更要争着做好人好事。”
老师:这种教育方式挺好的
周老师是学校“雷锋中队”的班主任,经常带孩子们做好事、义务劳动、宣传雷锋事迹等。对于该游戏的引进,她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挺好的。“‘学雷锋''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更多东西,知道怎么做更好,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据周老师讲,自从学校引进“学雷锋”游戏后,孩子们学雷锋的面更加广泛了,有时回家看到爸爸吸烟就会主动告诉爸爸吸烟有害健康,以后别吸烟了。有时在马路上看到有人闯红灯如果有机会也会上前告知这样危险。周老师说,新的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孩子们相处。上周,班里的一个学生病了,放学后两个学生主动来到他家,把他落的课都给补上了。
背景:中华英雄谱――让青少年玩家把游戏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其实,在淮河小学引进这一款“学雷锋”游戏之前,包括雷锋在内的“中华英雄”已经成为游戏的主角。
这些游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英雄谱》,雷锋、岳飞、郑成功、郑和、包拯等成为网络游戏的主角。
《中华英雄谱》投入运营的时间是2005年9月13日,游戏是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系列爱国主义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一部分。在投入运营时,有关方面声称,《中华英雄谱》定位于倡导健康娱乐方式,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体现鲜明时代特色,追求真、善、美。
谈到《中华英雄谱》推出的背景,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官员称,目前,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中外国的网络游戏居多,有些内容不适合未成年人,有些游戏过分强调练功升级,造成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希望通过这些国产益智游戏来抵减目前以练功升级为主的外国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据报道,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上海某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首部大型系列爱国主义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中华英雄谱》,拟选择中国历史上一百位杰出人物,把他们的伟大业绩用网络游戏的形式加以表现。
推出这一游戏的运营商当时这样说,公司把《中华英雄谱》的开发运营,当作是对当代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有关人士说,工程构筑了未成年人健康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寓教于乐、寓知于乐、寓学于乐”为宗旨,引导未成年人把游戏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在游戏中陶冶情操,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据介绍,《中华英雄谱》以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学生为对象,力求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孩子的不同需求。《中华英雄谱》在研发过程中,注意倾听青少年意见,体现青少年的视点,并请一些青少年参与设计,塑造青少年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有关方面透露,该系列游戏计划投入巨资,历时10年,将历代英雄人物人生中最闪亮的地方截取出来,把英雄经历过的事情用一个个小故事还原出来,让游戏玩家身临其境,"在重走英雄路的时候学习英雄的品质".比如,雷锋是一个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人,这些精神在这款爱国游戏中就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争议
游戏中能否学雷锋?
雷锋成为网络游戏主角,开发商声称这是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这条消息曾经在游戏界和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自从这款游戏投入运营的第一天起,社会各方人士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创新还是炒作?
“虽然不是学雷锋日,但是雷锋精神应该每天保持。
在本游戏中,玩家作为新时代的雷锋,在马路上时刻为做好事准备着,经过你的男女老少,都是需要帮助,需要教育的对象。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好事,就是本游戏的主旨。
学雷锋单机版,基本具备网络版《学雷锋》功能,绿色网游新体验!“
这是“学雷锋”游戏最出名的宣传语。
“我们开发《学雷锋》游戏,看重的并不仅是要选择一个名字叫‘雷锋''的角色,而是倡导一种行为规范,在游戏当中、在运作过程中,这种行为规范和雷锋意识是统一的。在游戏中能够学到雷锋的意识。”
这是游戏开发商的看法。
对此,一部分人士认同,他们认为,学雷锋应该与时俱进,形式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学雷锋与网络游戏联姻,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探索。他们说,40多年来,每年的3月5日,街头都有学雷锋做好事的身影,而且学雷锋的宣传形式也随着时代变化,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到八十年代乔安山讲“离开雷锋的日子”,今年为雷锋精神赋予时代色彩的是这款叫做“学雷锋”的网络游戏。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学雷锋”游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寓教于乐的作用。雷锋精神现在已经被升华为奉献爱心的符号,弘扬雷锋精神,其方式也在不断发展,通过网络游戏学雷锋也是一种方式。玩游戏的人在游戏中扮演的是一种虚拟化的雷锋的角色,虽然玩本身不是真实行为,但在思想上却是个引导,引导孩子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张思宁也指出,对于那些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来说,教育网络游戏可能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教师或家长要及时更新观念,善于引导和启发,恰当运用教育网络游戏将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丰富多彩。
《雷锋1940-1962》一书的编著者之一刘琼雄前不久对上海一家媒体说:“‘雷锋''应该具备和各种新鲜事物结合的能力。他最后也可以成为文学形象,就像佐罗、超人那样。我在搜集雷锋的资料时,就见到有小学生把雷锋画成超人的形象,这是雷锋家乡长沙举办的一次小学生学雷锋的漫画比赛中产生的作品。这是小孩子眼中的雷锋。这是21世纪小孩子眼中的雷锋。”“游戏只要不违背雷锋精神,是可以接受的。”
“令人耳目一新,于幽默搞笑中寓教于乐,同时又摆脱了打打杀杀的血腥诱惑。”在一家网站的游戏频道,一个网友发出帖子,认为“学雷锋”游戏“尽管还是游戏,却能扩大雷锋这个往日岁月中人的知名度,尤其能让如今的青少年更形象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的现实情况,使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那时人们的纯洁与高尚并在好奇中不自觉地模仿,最终认识到自己应有的社会公德、情操修养,最直接最自然地享受助人为乐的情趣。”
“纯粹是炒作”,一部分人士断然否定这款游戏有积极意义。
他们认为,现在并不缺少益智游戏,但对于自控能力、辨别能力相对缺乏的青少年来说,显然无法抵挡具有刺激性的“练功升级”的诱惑。这也是“网游”成为祸害的根本原因。因此,这些游戏中的“练功升级”功能不废除,推出再多的益智游戏,并且在益智游戏里请来中华英雄,显然毫无意义。虽然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是游戏的主旨,可这款游戏从本质上与其他网络游戏没有多大的区别,仅仅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包装而已。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雷锋根本不是玩游戏者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他想得分、想升级、想排名前移。这个游戏无非是老酒换新瓶,骨子里还是‘练功-升级''模式。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而做好事,这种游戏’教育''出来的不会是一个真正的雷锋,反而很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
游戏让青少年沉迷?
既然同样是网络游戏,同样是让孩子通过游戏获得某种奖励,那么,这款“学雷锋”游戏有没有可能让孩子不能自拔呢?对此,争论双方各执己见。
支持这款游戏的一方提出,青少年可以一边快乐地开展网络游戏,一边模拟雷锋行为,进行虚拟的学雷锋活动。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了解,另一方面又能虚拟体验学雷锋,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雷锋。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今天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引导,也应与时俱进,要引进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他们喜欢的模式进行。“玩物”如果能够“长志”,又有什么不好呢?
反对者认为,按照游戏开发商的设计,这款游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学雷锋”,进而是否有可能沉迷于游戏,对网络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他们以后不再对这款游戏感兴趣,但却离不开游戏,进而寻找别的游戏代替,落入那些不健康游戏的“陷阱”,如何是好?
是否增强孩子功利心理?
学雷锋不是功利主义,而游戏让孩子通过学雷锋获得“收益”,获得奖励,背离了雷锋精神。这是反对者的观点之一。
“我看这款游戏不会起到所谓的‘教育''作用,开发商将游戏和道德捆绑在一起,反而会让孩子有这么一种感觉:学雷锋是有回报的,容易加剧孩子的功利心。”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学生家长说。
“‘学雷锋''的游戏化、娱乐化,以玩游戏的心态学雷锋,不仅无法使青少年们体会到雷锋精神的真谛,而且还容易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雷锋形成误导。”和这位家长持相同意见的人说。
他们认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而游戏却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升级”而被动地采取帮助他人的“举动”,这是基于一己之私的伪善。
“这款游戏是让孩子通过帮助别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功利无关。”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思宁认为。
她认为,这款游戏的模式符合人的心理规律,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孩子玩游戏最终得到的是肯定,而不是得到金钱等功利性的"收获".她告诉记者,多少年来,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爱心教育;人类本身有利他性,但需要引导,通过网络游戏这种教育培养孩子的是非标准就是一种引导。
支持者认为,把价值教育、知识传授和道德观念等寓于网络娱乐之中,使青少年在娱乐中学会学习、做事、相处、做人等。同时,网络游戏中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肯定会带有价值判断,但游戏本身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它能够吸引青少年,使青少年在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考
如何为青少年打造绿色网络空间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谈到现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时曾坦言:“我们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内容,导致他们迷失了人生方向。”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则提出,要把正当的、健康的服务更多地提供出来,让青少年有绿色的、健康的地方可以去上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刘艳丽老师认为,提供健康的可供选择的、多种形式的游戏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责任。只要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妥善引导,不仅可以避免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她分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究其原因,首先,孩子们缺少活动场所和娱乐空间,缺少现实生活中的游戏伙伴,难以进行传统的游戏。其次,网络游戏本身也存在很多吸引孩子的地方,例如,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奇、好模仿的心理特征,能够扮演理想中的一些社会角色等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今的大部分网络游戏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存在过多的打斗场面,充满暴力、色情等不良成分,缺乏一定的教育性等等。教育游戏软件之所以没有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游戏的游戏性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不喜欢玩;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软件的教育性得不到有力体现,家长和老师们同样也不认可,甚至将其称为“披着羊皮的狼”。于是,教育游戏如同生存于夹缝之中一样,举步维艰。
“网络游戏并不都是洪水猛兽,如果运用得当,玩具会变为教育青少年的工具。但是,网络游戏不能一厢情愿,游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要看年轻人的接受程度,从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他们的特点去考虑。”有关人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