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持的“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业银行和北京高校的官员、学者以及VISA国际组织嘉宾参与了研讨。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主持并吸收银行专家参与的《现代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课题报告,搜集并分析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描述了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现状及各种问题。报告表明,电子支付正悄悄地然而却是深刻地改变并促进了中国经济。
支付体系建设迅速
中国从1999年开始试行征信系统,至今年8月底所有中资银行征信系统全部联网,在一家银行网点可查知客户在任一银行不还款信息,目前已建立个人征信数达3500万。银行界希望近年能够建立2亿人的征信系统,并有2.6亿人持卡消费。
中国大额支付系统今年6月投入使用,参与银行1500多家,日均处理跨银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美元。该系统还未投入使用,日本央行就向中国央行表示,希望日本能加入该系统。中国央行官员回答说,该系统是开放的,可以随时加入。
中国银行卡自1985年问世后一直高速发展,并创立了民族银行卡品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去年银行卡交易57.49亿笔,总交易金额26.45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9%和47%.银行卡业务国际化进程步伐也加快,成功开通了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受理业务,今年底将在美、德、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开通人民币受理业务,初步实现银联卡跨境使用。
抑制洗钱与腐败
地下经济在世界各国均存在。中国目前现金比率较高,原因之一就是存在较大规模的地下经济。中国近年来每年税收增长5000多亿元,其中计划内2000亿,计划外3000多亿,主要来自电子网络申报纳税。电子支付在使交易即时、低成本、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方便了监管机构识别和查阅。发展电子支付,不仅可以减少现金比例,还可抑制腐败,打击洗钱等犯罪。
中国已组织了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协调制度,去年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共报告可疑外汇资金交易431.62万笔,金额累计1.198166万亿美元,平均每月发现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35.97万笔、998.47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线索就是来自企业等单位的电子支付。
发展潜力巨大
电子支付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能促进消费观念更新,有利于提高消费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子支付也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争揽客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传统实体银行网每笔交易费用为1.97美元,电话银行为0.45美元,自动银行0.27美元,网上银行则为0.01美元。中国招商银行借助电子支付,6年来保证了连续多年高达16%至30%的综合成长率。
中国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底银行卡达7.6亿,预计今年达8.7亿;去年发生银行卡交易57.49亿笔,总交易金额26.45万亿元,年增长分别为28.9%和47%.
目前,我国持卡消费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比重为10%,这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比重相距甚远,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市比重已达30%,这也说明中国发展电子支付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