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人物周报》 该报创立于2004年8月16日 创刊之初,曾对自己的个性追求有这样的描述:日报的时效、月刊的精美、书籍的深度。报纸按照杂志定位,却不能按照杂志定价,成本太高,只能把宝押在广告的迅速上升,但广告和发行都没有上去。据称,《时代人物周报》运行15个月,所费1000万。
2、《书城》 该刊曾想“办成中国的《纽约客》”。《书城》的办刊理念是“再现文字之美,用最简洁的文笔说出最深刻的思想”,与《万象》和《读书》相比,它更贴近实际,资讯占很大篇幅,介绍当前的图书、影视、音乐、戏剧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注重当前发生的文化现象。《书城》的停刊外界称为是21世纪集团撤资,四年亏损了300多万,果真如此的话,21世纪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烧钱”呢?
3、《南方体育》 该刊曾想办成“与众不同”媒体的理想,不注重资讯,而是文本,记者借助新闻尽情地进行狂欢。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枯燥的新闻文体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南方体育》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经营的失误,该刊主编认为:主要因为最近两年外围环境不利,体育媒体向网络和电视转化的趋势非常严峻。同时《竞赛画报》、《球报》相继倒掉,据了解雄霸一方的《体坛周报》也面临生存考验。
4、《新周报》 该刊于2005年3月停刊。
5、《巷报》 该刊曾号称“中国第一份社区报”,也只有一年的生命。该刊2005年4月停刊。
6、《深圳法制报》 该刊于2005年11月停刊,据悉,该刊可能因为得罪于当地政府,而被新闻主管单位强制停刊,事出突然。
7、《新民生报》 该刊于2005年11月中旬停刊。
8、《重庆经济报》 该刊于2005年11月底停刊。
……
有关报业专家认为,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网络媒体对读者进行分割,使纸媒的生存环境恶化。有数据表明,北京地区2004年年轻读者订阅报纸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1%,他们更依赖网络等数字媒体。
在2005年年末的一次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新闻出版业老总们拜年的同时,不忘敲一记警钟,他告诉大家一个数字:在在线业务的冲击下,美国传统出版业务已经连年以5%的速度萎缩。
从2004年起,中国媒体广告量首次出现负增长,2004年报纸广告收入下降5%,杂志下降16%,2005年下降在10%以上。平面媒体,全行业形势严峻。
目前中国内地大城市报纸的家庭订阅率在60%以上,在发达国家40%既为中度饱和;广告收入占GDP的0.97%,已超出大陆现有市场发展程度,香港的比例是1.15%,日本是1.5%。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新的刊号审批很严格,很多刊物停办了,刊号也不会浪费,改名字,换一批采编经营人员继续办”有关官员说。这意味着,一个媒体要想站住脚跟,就必须能战胜对手,比对手强。
虽然平面媒体已经变成高风险投资,但是有此情结的人总会忍不住入场一显身手。因此,媒体的生死大戏还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