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笔记本行业最让人头晕的就是零售价格血崩,2006年开始还是血崩”,一位国产笔记本生产企业的老总私下里对本报抱怨,“现在全球笔记本的价格都在下降,但中国降得更快。”
长期以来,价格战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宿命,从手机到笔记本,竞争力低导致价格战,价格战又进一步使竞争力无法提高,如此循环使得国内的IT制造业似乎有这样一个无法摆脱的产业轮回。
相对于一线国际品牌在商业市场、行业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全面竞争,大部分国产品牌长期集中在中低端零售市场有限的地盘里拼杀,使得这一领域供大于求,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战也就成为必然。
“目前笔记本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中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无法避免。”资深分析师郭海涛说。
目前,几乎所有笔记本品牌的标准系统都出自台湾广达等12家代工工厂,一线国际品牌厂商虽然也采用代工模式,但仍牢牢控制着系统研发和工业设计两大上游环节,只是把制造部分交给代工厂商负责,在最后的品牌推广阶段再由自己来做;但国内品牌由于生产规模小,缺少研发和工业设计基础,只能给代工厂商提一些简单的功能和外观要求,研发上基本都要倚仗代工厂商,所以在这种供应链中代工厂商往往居于主导地位。
长此以往的后果是:国内品牌定量少,留给代工厂商的利润薄,代工厂商就不会在研发上给予国内厂家很大支持,也不会把最好的产品给国内企业。而且由于一个新的机型从研发到开模,往往需要上千万元的投入,甚至因为国产品牌厂商付不起单品的开模费用,不得不多个厂商共享代工厂商的一款产品,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公模化产品,消费者经常会看到一些国产品牌外观、功能完全相同的产品摆在市场上。日久天长,国产笔记本在价格战怪圈中越陷越深。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拼的,只有价格,只能看谁的成本更低。”一位国产笔记本品牌的负责人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做品牌还是做产业,现在国内笔记本生产企业的重点就是要加强设计能力。”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广懋对国内笔记本厂商提出的希望看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