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惯于“开炮”的郎咸平教授的新著《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发表,对国内一些知名IT企业进行了批判。由于时间关系,笔者尚未及看到郎教授的这本新作,但我注意到多家媒体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注意到国内业界的反驳回应。可以说双方的主要分歧,是在于国内IT企业创新能力有与无、高与低的评判上。就这个话题,笔者也想借机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两个企业的对比
说到IT创新,首先要明确IT创新的概念是什么。在此我想引用IBM公司大中华地区总裁周伟?先生两年前说过的一段话:“发明实际上就是说无中生有,(是)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找出新的物品、新的设备,但是发明的事情不一定能够带来价值……创新(则)是找出新的方法来运用新的科技、新的发明。如果你只有发明没有创新,就不会带来附加价值,不会创造新的行业,不会创造新的财富。”
周先生的解释显然是比较准确的,从IT产业技术与市场的关系来分析,则更显出其无可置疑的客观性与洞察力。然而我想指出的是,周先生所代表的IBM公司,正是全球拥有最多发明专利的IT企业,仅在PC和笔记本领域就有1500多项。这些技术专利随着IBM放弃PC业务,已经尽归联想所有,可算是对周先生话语的一个最好注解。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我们知道,40年前执掌IBM的小沃森,为开发小型机不惜倾家荡产,演出了一幕绝地重生的经典之作,也由此将IBM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现如今,拥有众多专利的IBM却不得不将PC业务拱手让出。在不同的年代里,同一个企业在战略选择上的差异是如此之大,这说明了什么?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还有微软。这个与PC一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软件霸主,能够长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未显现出些许的疲弱之态。虽然目前的微软由于技术垄断而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但其始终坚持“宁可被罚款,也不公开化”的策略,更不要说会放弃或出售了。
发明创造更重要
发明与创新固然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并非本质上的,两者的关系其实很近,也许可以说成是一对孪生兄弟。发明,无中生有,当然就是一种创新;而创新呢?从广义上理解,又何尝不是一种发明?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抠挖过细没有太大的意义。
坚持市场垄断策略的微软,业内、业外的口碑自然够差,却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它不遗余力投入技术研发,努力保持领先地位。试想,一支数千人的软件研发队伍,成年累月的高昂消耗,仅仅是为了Windows一个产品。世界上能做到这等地步的,微软之外似乎并无二家。
反观国内的IT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过于关注市场销售,而将技术和产品创新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这点在产业发展的早期并无可厚非,但长期如此就成问题了,我想这也是郎教授批判联想“贸工技”路线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任何一种先进技术,如果得不到实际的应用,得不到市场认可,最终都是零。但反过来讲,市场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进步,而其对技术的依赖实际更大。纵观IT市场发展的历史,技术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IT之所以能被称为一场革命,不仅仅是由于50多年前的那台计算机,而是大量的技术发明不断涌现、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在国内IT业中,创新二字流行甚广,使用频率甚高,但其给人的感觉往往很乏味。原因在于,理念方面的东西说得太多,玄而又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发明却是乏善可陈,少而又少。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创新的一种无谓歪曲。
对中国IT的期待
与所谓理念创新相比,技术发明才是推动IT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以PC为例,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部基础架构来看,今天的PC与20多年前的IBMPC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或许就是PC日渐被笔记本等便携设备取代的一个根本原因。
IT不仅要用大量的技术发明来不断地更新、补充血液,而且必须保持高速度和高密度,反之也将逐渐丧失活力,人们所熟知的“摩尔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IT的历史上,原本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却因为固步自封、创新乏力而被市场所淘汰的例子实在不少。要说起来,国内企业这方面的事例似乎更多,但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却往往只强调市场因素而忽视技术上的缺陷,因而在这条偏离中心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国务院日前发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10年前后调整、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2020年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最终在2050年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纲要》中提到两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其一是在2020年的时候,全社会研发投入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其二是将国家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很显然,要想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己开发新技术。别的产业领域不敢说,仅就国内IT企业的现状而言,离目标的距离实在太远太远。但惟其如此,也使我们对它寄予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