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论稿/文学史系列/望岳文库(望岳文库)|报价¥22.80|图书,国学,经部,诗类,王洲明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2.80
目录:图书,国学,经部,诗类,

品牌:王洲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页码:425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60731325

·条码:97875607313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望岳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作者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的论文,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先秦两汉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二,作者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联中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三,作者强调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人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这里集结的是我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的论文,其中绝大多数都已发表过。因为汉人将楚辞也称为“赋”,所以取其雅称,题书名为《诗赋论稿》。至于书的最后所附《从学术史角度评论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和《评论陆侃如先生的楚辞研究》,一是因为高、陆二位先生是《诗经》和楚辞研究的大家,而目前学术界对他们的《诗经》、楚辞研究的评价却有不同的认识,二是因为我所评论的恰是他们关于《诗经》和楚辞的研究,所以也收在集子里了。

作者简介

王洲明(1944~)男,山东临清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论著有《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中国文学精神·汉代卷》、《贾谊集校注》(二人合著)、《齐文学艺术史》(二人合著);主编《古文与骈文》、《杂剧与传奇》、《历代大文豪传》。在《文学遗产》、《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本书集结了作者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的论文,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先秦两汉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二,作者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联中研究《诗经》、楚辞和汉代辞赋;三,作者强调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人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目录

论《诗经》的文化品格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上)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下)

周代宗法制度与《诗》

周代“敬德”思想与《诗》

周代的伦理道德与《诗》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文学必然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感应、认识和表现的过程,只是文学又有自

己独特的表现方法而已,而且,文学的表现方法、特征又与不同民族独特的

认识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之所以出现以上表现上的不同,从认识论上看,

《诗经》的文化品格带有我们民族重中庸、和谐的特点。

中国古代认识论在如何把握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方式上和西方认识论相比

,存在明显的差别。中国传统的认识方式有理性思辨的成分,但总的说来,

理性思辨不如直接的体验更发达一些。这些特点,研究古代认识论的专家都

注意到了。已故的著名学者金岳霖说:“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可以称为

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中国哲学家没有一种发达的认识意识和逻

辑意识,所以在表达思想时显得芜杂不连贯,这种情况会使习惯于系统思维

的人得到哲学上料想不到的不确定感。”①汪建也说:“尤其引起我们注意

的是《易传·系辞》中所概括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所

谓‘取象’,就是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等方式,对天地万物的物象进行

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观察和感受,‘拟诸形容’,概括提炼为意象”,“这种

取象以体道的方法,显然不可能运用分解的抽象方法,而必须把对象作为活

动着的整体,作为相互关联的生化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凝练、浓缩‘简易

’方法和相互比较的比类方法才能实现”①。中国认识论的重形象思维影响

到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这就是重意境而轻写实,中国诗歌以含

蓄胜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当我们的先民按照已经习以为常的直观、取象、顿悟的认识特点去把握

、认识以至于去表现某种事物的时候,那种带有整体性的、伴随形象而出现

的、简洁凝练性质的思维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发挥作用。《诗经》中的一部

分(主要指“国风”)诗篇形成意境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比兴式的,一是描写

和叙述式的。即使构不成意境的诗篇也受到这种表现形式的影响。当然,我

这里所讲的诗的意境,尚处在缺乏理论自觉的萌芽状态。

P8-9

点此购买报价¥22.8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