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全线败退”、“巨亏”、“洗牌”等词语在2005年一直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同时,媒体几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报道了国产手机的种种颓态。
的确如此,2005年国产手机厂商颓势尽显,亏损企业从过去两年的以二、三线品牌为主,变成了现在包括主流厂商在内的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就这样,带着“亏损”、“洗牌”的字眼,国产手机走进了2006年,这还只是个充满期待和未知的新开始。
洗牌仍将继续
“国产手机还将继续下滑,这种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企业退出市场。就算3G市场正式启动,3G终端也不会是国产手机制造厂商的救命稻草,因为他们没有跨国公司深厚的底蕴,他们不具有对新技术快速反应并开发出新产品的能力。”北京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的张教授这样说道。
根据塞迪顾问分析,目前国内手机厂商有60家左右,不久,这个数字将减少50%。而易观国际的分析认为,很多手机厂商将退出市场。随着手机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国产手机厂商将不到30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经济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指出,国产手机产业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解决在基础元器件、外观工业设计等方面落后的状况,同时国外厂商又逐渐重视渠道和价格。因此,国内厂商处于劣势的领域没有变强,而原有的优势领域又受到了冲击。这就决定了2006年国内手机厂商仍会是一种下滑的趋势,短时间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一些处境不好的企业甚至会被挤出市场。未来一两年内对国内手机制造厂商而言将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企业只有务实才能渡过难关。
各企业使出杀手锏
“这种竞争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好的。手机市场没有宿命,市场起落是一个必然规律,并不会针对国内品牌或国际品牌而有什么不同,而且现在中国的手机市场需要竞争,需要洗牌。这种竞争和洗牌过后,中国的手机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也更精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姓王的专家这样说道。“优胜劣汰是最好的竞争方式,通过洗牌剩下的公司将是最优秀的或者比较优秀的,这样市场就会成为一个强者之间的竞争,那样会更激烈,更能促进市场规范和进步,促使企业能力是否与市场发展相匹配。”
赛迪顾问公司分析师蒋利峰也认为经过过去两年的调整,国产厂商基本消化了因市场快速变化带来的大量库存,同时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方式,对于供应链管理和技术研发有了较大的提高,本地化供应得到了增强,平台级自主研发也有了长足进步;同时,2005年牌照审批制度的取消,使得今后手机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许多有实力和潜力的国产厂商也纷纷在手机领域踩点布局。据统计在新增的近20家手机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国产手机厂商,其中不乏英华达、明基等台湾系巨头。同时他认为,2006年国产手机产业的整体市场份额将会止跌回升。但蒋利峰也着重指出,2006年国产品牌总体会止跌回升,并不表明国产手机厂商面临的竞争会有所缓减,恰恰相反,2006年将是国产手机厂商两极分化关键的一年。
复苏机遇暗涌
“虽然现在手机市场很低迷,但在这轮洗牌之后,中国手机应该能让世界刮目相看。”采访中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教授这样表示。同时,这位教授表示:国产手机厂商虽然暂时表现出疲态,但这并不代表未来国产手机厂商会一直处于困境当中。这主要来源于国产手机产业赖以生长的沃土――中国市场,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悉,目前中国手机保有量大约在3.5亿部,相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手机普及率还不到30%。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西欧的80.1%、北美的59.8%以及日本的69.7%,中国的这个数字是很小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也必然随之提高。在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代表着一个巨大数字的市场容量。“国产手机厂商经过整合调整一定能够逐步提高竞争能力。如果辅以适当的经营策略,未来国产手机厂商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对此,蒋利峰说:“从长远来看,我不仅看好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同时也看好中国手机企业的发展。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讲,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或赢利模式,而不应该以自己的短处和国外厂商的长处来竞争。制造优势将始终是中国企业的一个比较优势,同时,国内企业也完全可以向韩国的企业学习,在工业设计、制造工艺、相关领域配套产业建设以及品牌营销方面发挥更多的创造空间,以‘外围包围核心’的策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著名企业。”
由此看来,国产手机厂商经过如此激烈的市场洗礼,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凭借中国手机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必将会有企业露出头来,进入世界主流厂商俱乐部。让世界对中国手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