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最有价值的创新脱颖而出?
创新关键词:人人平等的自动运行
每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然后经过大家的兴趣,结合成一个个的团队。每个人想的是怎么为公司好,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每一个人都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没有“三角沟通”。每一个人的目标和业绩都是透明的,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即可看到。
如何才能保证每一个创新有效、有价值,或者说是怎么样才让最有价值的创新从一大堆创新中通过某种特殊的机制自动地脱颖而出,一直是既是创新创造者又是创新管理者的李开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直到他从微软进入到Google,拥有了从全新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机会。
“之前我也一直困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去了Google,有些是资深研究者和科学家,我发现他们以前的憔悴消失了,到处充满了活力,像找到了一个梦幻之家,上班像是在享受”,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而就在进入Google的第一天,Google内部处处激荡着的“创新激情”就已经让他充分感受了来自于心灵的强烈震撼。
促使这种激情诞生并不断激荡下去的就是Google在内部建立起的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它彻底打破了原来传统的高科技企业由上到下,由公司高层或首席科学家来制定公司产品战略方向,一层一层分解下发并细化的产品研发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人人平等的、自下而上的、自动运行的创新机制。
而正是这个“别家没有”、“无须维护”的创新永动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一个被筛选出的创新具有最高的效率和最大商业价值。
Google创新制度的思想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平自由原则,包括广为流传的“Google工程师有20%的时间用于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创新”,而这构成了Google自动运行的创新体系的基础。
而在Google的企业文化中,每一项制度更是严格按照“自由+透明”执行,虽然每个互联网工程师有行政级别高低或资历的深浅,但在技术创新时地位都是一律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话语权,孰轻孰重完全按照得到其他工程师投票支持的多少。
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是这样的,每个工程师在20%的工作时间里可以思考或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对现有产品的功能改进也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公司对此没有任何要求,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做什么,完全不用考虑公司的方向。
如果每个工程师都这样的话,就可能产生一个个的想法(idea),工程师可以自主交流并在一个公共的论坛中将这些想法提出,交由其他工程师进行投票,被投票多的自然是那些被更多人认同的,将被作为重点项目来继续深入研究。如果此时任何一个工程师对别人提出的某个想法感兴趣也可以随时加入到这个想法的研究中去,在经过一段更深入的研究后,当这个想法已基本成型或简单的产品已经出来,工程师就可以将这些成型的东西放到一个GoogleLab的网站上接受更大范围的用户测试,用户通过使用向这个产品提意见或投反对票。
当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投票最终通过的项目,工程师就可以将80%的时间投入其中,其他工程师也可以以其80%的时间加入项目,20%再投入新的想法的设计中,当然你不愿意思考,也可以100%的投入到某项目中。
这个系统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就如同互联网,新人也可以毫无隔阂地加入到创新体系中去。新人加入Google之后,不是被派去做链条上的一环,老板会给他一个“TOP100”的课题,让他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这种方式,Google建立起了最特殊的创新机制,它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赚钱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与之前的传统科技企业创新相比,Google模式能调动所有人的创新积极性,而不是仅局限于公司高层或企业中有绝对话语权的技术领导等少数人之中,虽然这些人有相当的商业经验和技术眼光,但难免也有眼拙或看不到某些需求的时候,一层一层的产品分解下发并细化的创新体系更难保由于某一层级的沟通不畅而结果出现偏差,而Google则全然没有此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创新体系在没有行政外力的情况下还自动运行。
“我们在拿世界做我们的实验室,这里一切都是自己动手,是一个完全脱离了‘工厂模式’的研究院,想停都停不下来”,李开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