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0.10目录:图书,国学,经部,易类,
品牌:陈居渊
基本信息
·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357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533311183
·条码:9787533311186
·版次:2003年10月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客、卦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独尊懦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释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范的诖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望儒家易学体系为己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寨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的、更为深刻的融懦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诖释者理解和解释无穿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并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垒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厚典的态度、诠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有象数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卜讥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易学原典诠释、再诠释的结果,易学正是以诠释、诠释、再诠释这种独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易学家依据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遇,对易学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再理解、再解释这种持续的诠释过程,易学就不会融旧铸新,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形态,建构自己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也就不会迎合不同时代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心理、科技和社会各个层面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易学发展史、易学诠释学、经学诠释学、古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作为活水源头的《周易》和由此引发的不同时代的、具体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具体地说,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取决于当今易学、哲学和整个又化发展的需求。
作者简介
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媒体推荐
总序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话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释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训话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范的诠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塑儒家易学体系为己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察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的、更为深刻的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原典的态度、诠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有象数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卜、机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易学
原典诠释、再诠释的结果,易学正是以诠释、诠释、再诠释这种独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易学家依据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遇,对易学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再理解、再解释这种持续的诠释过程,易学就不会融旧铸新,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形态,建构自己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也就不会迎合不同时代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心理、科技和社会各个层面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易学发展史、易学诠释学、经学诠释学、古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作为活水源头的《周易》和由此引发的不同时代的、具体易学诊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具体地说,易学诠释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取决于当今易学、哲学和整个文化发展的需求。
……
编辑推荐
《易学三书》作为焦循研究《周易》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易通释》重点阐述由他创立的《易》学体系和谈释《经》、《传》中有关词语和名词,从纵横两个方面通释全《易》,多有精辟的见解。《易章句》则是按照《易通释》中所制定的诠释原则对《周易》经、传逐句注释,体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特色。
目录
题词
总序
导读
一、潜心著述的一代通儒
二、“教寓于筮”的易学思想
三、“陈义屈奇”的易学构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焦循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脱胎于算学中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已如上述。同时,焦循又将中国宋元时期数学家列方程的方法之一的“天元术”援人《易》学研究。“天元”本指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儒家推崇周代,认为周历得天之正道,故称“天元”。“天元”作为数学专名,它产生于十一世纪中叶,即北宋神宗年间,但对这种列方程的普遍方法首先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秦九韶和李冶。“天元术”与现代通常的代数教课书中列方程的方法极为相似。它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也相当于现代的“设x为某某”的意思。其次再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列出两个相等的多项式,令二者相减即可得出一端为零的方程。这种以二多项式相减以列于方程的步骤又称为“同数相消”或“如积相消”。“相消”是令二者相减,“如积”即“同积”,就是指两个相等的多项式。焦循曾运用“旁通”法则,将《周易》六十四卦组合成同爻位阴阳相对的三十二组旁通卦。如《乾》与《坤》,《同人》与《师》,《屯》与《鼎》等。然而焦循把阴阳爻画相同并相对的两卦比附为相等的两个多项式,把通过两个等式的相减,列出方程而后求得未知数的这种因果关系,比附为两卦之间的“此多一奇,则彼少一隅”,并依此进行反复的爻位置换成阴阳爻画相等的旁通卦。焦循认为:“洞渊九容之数,如积相消,必得两数相等者,交互求之,而后可得其数,此即两卦相孚之义也,非有孚
则不相应,非同积则不相得。”可见“天元一”中的“如积相消”、“同数相消”这一解方程的步骤便成为焦循“凡旁通之卦,一阴一阳两两相孚”这一易学原理的数学根据。不过,焦循为了进一步扩大比率计算,认为“天元一术,不以过于子母互为齐同、比例而已”,从而又提出了“齐同”与“比例”。
“齐同”与“比例”也是焦循援人《易》学研究中的主要数学法则。“齐同”一词,出自齐微《九章算术注》。“齐同”就是以不同的分母和分数相加减时,必须先进行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加减的运算法则。据《九章算术·方田》“分合术”刘微注:“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同者相与通,同其母也。齐者与母齐,势不可失本也。”焦循认为:“相乘则两数如一,故谓之同(三乘五得一十五,五乘三亦得一十五)。互乘则两子之差立见,
可以施加施减,故谓之齐。”如以现代数学符号表示,即设a/b和d/c二个分数。分子与分母各自相乘为ac、bd,称为齐,分母与分母相乘为bc,称为同。也就是将a/b化为a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