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31.00目录:图书,国学,经部,总类,
品牌:中国哲学编辑部
基本信息
·出版社: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页码:673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538232885
·条码:9787538232882
·版次:2001年10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十九篇文章,分别以不同角度给传统经学以新的解释、解说;尤其是对经学的研究发展、演变作了系统概述。书中对经学诠释的导向和研究方法上做了细致的说略。
关于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前人没有做过。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思想观念的磨合。这种磨合经历了一两年的时间,即从"五四"以来的简单化、情绪化的认识转变到历史理性的认识上来。我们不再像"五四"以来一般学人那样,将儒家经学简单地定性为"封建教条"或"封建糟粕",而是看作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经学在古代思想界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不能设想两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被一种消极的力量所主导。一个民族有个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未来走向是什么?《经学今诠》系列丛书就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认识到,儒家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反映了中国先民对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由此而形成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国思想史是以不断对原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开展的,不同时代的经典诠释活动常常反映出人们在新的与旧的、活的与死的之间进行选择的制度焦虑和人生焦虑,一部经典诠释的历史,即反映一社会共同体文化思想"托古改制"、新陈代谢的历史。编者所做的正是中国经学思想史这一新学科的奠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心血和几十位经学专家的共同努力,《经学今诠》应运而生,这无疑是一部新水平的经学史,不陷于繁琐,提纲挈领,又讲明白了关键性的问题。这对于整个中国学术史研究都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姜广辉,1948年5月生,黑龙江安达人,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主编、《朱子学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有《颜李学派》、《理学与中国文化》、《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等。199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媒体推荐
纪念黄宣民先生
《中国哲学》前主编黄宣民先生不奉于二00一年二月十六臣病逝。黄宣民是侯外庐先生晚年的主要工作助手,侯先生晚年卧病在榻,言语不利,黄宣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侯先生的学术事业中,协助侯先生继续发表文章。黄宣民在担任《中国哲学》主编期间,为培养青年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常为修改别人的稿件而通宵达旦,而将自己撰写论文的时间压在最后。他说:“改稿可以和作者一起读书想问题,这也是一种精—神生活。”黄宣民先生一生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好先生、好同事、好朋友。为了纪念他,本刊特辟专栏,介绍他的生平。
黄宣民,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生,江西萍乡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主编,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湘潭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江西上饶师专朱子学研究室顾问。
黄宣民少年时代就学于萍乡中学,十七岁时在江西参加财经工作;一九五五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一九五九年毕业,旋进人中国历史研究(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跟随著名学者侯外庐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黄宣民开始发表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论文;七十年代参加侯外庐主编的《中国近代哲学史》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撰写工作;八十年代参加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和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宋明理学史》上、下卷的撰写,同时又是“宋明理学史”课题组的联系人凸作为侯外庐的助手,协助他重订了《船山学案》(岳麓书社,一九八二年)、《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等著作,还选编了《侯外庐史学论文选编》上、下册,参加整理了侯外庐回忆录《韧的追求》,并协助晚年身染沉疴的侯外庐撰写了大量文章。整理出版了明代平民儒者颜山农的遗集《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北京)、陶匠韩乐吾的《韩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北京)、邓豁渠的《南询录》(《中国哲学》第十九辑,湖南岳麓书社一九九六,长沙)等。:个人学术论文有:《中国: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演变》、《明代平民儒者颜钧的大中哲学》、《蕺山心学与晚明思潮》、《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潮》、《清初理学与乾嘉汉学述略》、《王柏、金履祥的疑经思想》、《王艮》(《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吴虞》(《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侯外庐对中国历史的探索及其学术体系》等。
近年来,致力于儒学史研究。他认为,从儒家的发展历程看,孔子继承礼学,又发展出仁学,礼学是儒家对古代礼乐文明的继承,而仁学则是儒学的创造。汉代儒学的主要特征是天人
之学,到宋代,儒学发展成“圣人之学”即理学。他认为,中国儒学思想理论的高峰在宋明理学,而学术成就的高峰则在乾嘉汉学。
金华朱学,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但前人很少研究。黄宣民发掘的金华朱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朱子学派别的思想特色:其一是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道德观,宗派色彩很浓;其二是
强调“分殊而理一”,注重由传以求经,循此而发展了朱学沉埋于故纸的支离烦琐的笺注学风;其三是疑经精神,反映出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朱学面貌。他还指出,金华朱学开启了明初理学,成为洪武儒学的主流。这些概括和分析,都是发前人所未发。
黄宣民对于明代思想有较为广泛的涉猎。他认为,从朱学到王学,从王学到反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最后到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是明代思想发展的主脉。王学则是明代思想学术的巅峰。他对王艮及泰州学派的研究颇有特色。如他依据史料考证王艮靠贩卖私盐发家的身世,又如他对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特色的分析,指出其中心思想是平民功利主义。泰州王学的
“异端”思想发展成为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
黄宣民早年即已从事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他对戊戌以前的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戊戌时期的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民主思潮、“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都进行过探讨,并有自己的评价。如他认为,“五四”时期的怀疑是民主主义思想的哲学表现之一。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十九篇文章,分别以不同角度给传统经学以新的解释、解说;尤其是对经学的研究发展、演变作了系统概述。书中对经学诠释的导向和研究方法上做了细致的说略。
目录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 姜广辉
英雄模式与孔子传记 [美]韩禄伯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易类筒帛的卦序意义 邢文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梁涛
《毛诗序》在《诗经》解释传统的地位 林庆彰
汉代的“古今文字”与经“古今学” 杜萌若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麒麟是一种祥瑞仁兽,只有在圣君贤主统治下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孔子编写《春秋》即绝笔于公元前四八一年鲁国获麟。所有的孔子传记都将此事作为预示了“吾道穷矣”、“莫知我乎”的标志。在一些传奇故事中,公元前四八一年所获之麟甚至与徵在“以绣绂系其角”的麒麟有关系。
如果与儒家其他经典相比较,《孝经》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孝道核心内容已经从本义——“善事其父母”,发展到其引申义——“以孝治天下”《孝经》的绝大多数章节,不是讲“事于亲”,而是讲“事于君”的。在不足二千字的文字中,“治”字出现了十一次,“孝治”成为贯穿全书的根本宗旨。这恰恰是文字不多的《孝经》能够上升为“经”的根本原因。《孝经》所包括的思想内容有如下方面:
第一,以“亲亲”率“尊尊”,移孝作忠。《广扬名章》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移孝作忠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就有,经过曾子学派的发展,到《孝经》被正式提了出来。《圣治章》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儒家理想的圣人之治,是将天下变成一个大家庭。统治者以爱子女之心爱护百姓,而百姓则’以尊敬父母之情尊敬长上。即使长上对下民有些严厉的措施,那也不过如同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出发点还是一片爱心。
第二,“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很自然地,就将孝道这种家庭伦理推及于社会,使之变成了一种政治原则。《孝治章》说:“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以孝治天下如此。”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套用《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框架,其中贯穿的精神,则是《天子章》中以爱敬之心治天下的的原则。对于君主专制社会而言,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大国小国,天子诸侯,官吏百姓,家主臣妾之间的阶级对立、等级差异统统隐藏在宗法血缘之中了,以“亲亲”率“尊尊”,不能不说是一种减轻阶级对立,缓和社会矛盾的巧妙方法。
第三,以孝教民。鉴于秦王朝统治者片面强调法治,忽视道德教育的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