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银监会)一位高级官员透露,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要求外资银行改变注册的方式,同时改变会计和管理制度,以符合中国银行业的架构。这种改变将淡化外资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结构性差异,同中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时做出的为国内外所有银行提供统一监管环境的承诺相一致。
据这位官员和一位简要介绍了该计划的外资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称,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要求外资银行将在华业务在本地注册为一个独立的实体。
银监会称,这些步骤对加强监管、控制风险是必要的。
银监会的官员表示,按照新规定,外资银行可能需要增加资本金,税率也可能高于现在。
随著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开放,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外资银行如何获准在中国开展业务。从今年12月开始,中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同国内银行同等的权利,可以接受个人人民币存款,并提供人民币贷款,这同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制定的时间表一致。
平等待遇也是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试图史无前例地控股中国一家银行的核心。作为以30亿美元左右的出价收购广东发展银行(Guangdong Development Bank) 85%股份的一部分,花旗集团为首的一个财团要求中国监管部门批准此次收购。外资银行通常只能持有中国某家银行最多25%的股份。
尽管该行业已向外资银行开放,但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如平等待遇问题如何处理,是否这会抵消期待已久的开展人民币业务和进一步进入中国银行体系的机会,等等。外资银行尤其可能在监管部门同意取消大多数直接壁垒后遭遇间接壁垒。
外资银行的在华商业运作现在只占中国4.68万亿美元银行系统总资产的很小一部分。但外资银行正在将触角扩大到其他领域。他们正在收购中国地方银行的股份,同时开展保险和理财等非银行业务。
在过去,监管者推行“平等待遇”的政策变化有时就给外资银行带来了麻烦。比如,2004年对银行美元借款的控制就限制了外资银行获得扩展业务所需资本的能力。这个措施对中国的银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它们能够轻松地从国内获得资金。
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计划今年4月份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会上将阐述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方式的变化。一些监管规定方面的变化已经酝酿了一年多,预计将会受到外资银行的欢迎,如要求为其中国业务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等等。这将取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以来不同分行单独汇报的做法。其他计划包括要求外资银行为在华的所有集团活动指定一个总办事处,有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向银监会设在上海的外资银行管理部门汇报。
最为深远的变化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业务的方案。银监会的官员称,目前,在中国注册伞式实体拥有该银行所有业务的做法将受到欢迎,今后可能会将这种做法作为硬性规定,不过该官员并未给出具体的时间。他说,如果银行现在就能这样做,银监会非常欢迎。
这些变化反映出监管机构担心外资银行有时会利用漏洞绕过中国法规,如在海外记入部分交易。中国的监管机构很难跟踪这些活动,他们担心这会给国内金融系统带来风险,并使外国银行在与国内银行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位官员称,迄今为止,对中国国内银行的监管一直比对外资银行更为严格。尽管外资银行有不同意见,但国内机构一直抱怨说,外资银行的业务遍及全球,这使它们常常能以中国银行机构受到禁止的方式开展业务。
活跃于中国的独立金融业顾问何思文(Stephen Harner)说,计划中的变化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他们希望建立汇报机制和受到监管的总部,这点并无不妥。
但何思文表示,如果监管机构走得更远,让外资银行的中国业务成为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在存款人看来这类公司可能造成信誉下降,这种情况也令人担忧。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将不会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只会出现一个不公平的环境。
花旗集团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简称:汇丰控股)等主要外资银行一般已在中国设立了职能性总部。但它们的各个分行在法律上是直接由海外总部拥有的,这种结构会让存款人格外得到一种安全感,可能是这些银行吸引消费者存款的巨大优势。律师事务所年利达(Linklaters)驻上海的合伙人葛安德(Andrew Godwin)说,它们目前是以分行的身份登记的,没有独立于母公司的法人身份。
中国对设立新分行所需资本金的苛刻要求已经让部分外资银行不愿过快地扩大网络。而且,还不清楚在中国注册的独立实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母公司的人力和资本等国际资源,或对主要管理人员的法人责任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