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通过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让手机实现了全球化的漫游,代价是高昂的漫游通话费的话。加拿大RIM公司在1999年开始运营的黑莓(Black Berry),凭借基于数据网的全球商业邮件功能,悄悄地爬上了高端手持商务通讯工具的巅峰,真正形成了一种以数据应用为主的全球漫游通讯工具,而其代价仅仅是购买一款黑莓手机。
实际上自从美国国会在“9.11”事件后临时休会,黑莓手机被分配给每位议员用来随时沟通情况,一种不同于传统手机的应用凸现了出来。
“黑莓将在5月17日宣布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并且在2006年内在中国内地市场试运行”,加拿大RIM公司主席兼联合首席执行官詹姆士。贝尔斯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兴奋地说道:“代表商业通讯全球化的黑莓手机也将在中国可以使用,这不仅仅方便了来中国出差的全球商业精英,更让中国本地企业高管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全球化升级。”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研究,黑莓手机似乎是一个另类商业奇迹。因为对于整日沉浸在互联网邮件海洋中的现代人而言,手机邮件似乎并不是特别新鲜,以往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也都拥有了邮件接收发送的功能,但这些传统邮件思路下的移动改良,更多依据拉(Pull)技术,用户需要频繁手动操作。而黑莓代表的移动邮件则青睐推送(Push)技术,使用者可以快速获得邮件正文和附件列表,完全通过GPRS等数据网络传输的数据,更能实现断点续传等更近似互联网方法的使用。黑莓的全球成功不仅仅在于将手机电子邮件在技术界面区别于多媒体短信有了重新的演绎,更在于黑莓手机紧盯企业集群性用户,不一定非要购买黑莓品牌的手机终端,诺基亚9300商务手机、摩托罗拉Q、西门子的SX65等智能手机都可以支持黑莓应用,甚至曾经是黑莓竞争对手的Palm和微软手机也将黑莓视作典范。
尽管黑莓手机装置在全球范围内高开高走,但其母公司RIM并不是坐枕无忧。微软始终图谋通过自己的Smartphone手机操作系统,以及Exchange Server的服务器来包抄黑莓。而硅谷冒出的一家名为Visto的公司,也让黑莓手机的东家颇为紧张。Visto悄悄的与欧洲最大电信运营商沃达丰签了一项合作协议,让包括法国和意大利在内数十个移动运营商都可以使用Visto提供的无线电子邮件技术,甚至包括美国第三大无线运营商Nextel也采用了Visto,试图用低廉价格和只卖软件不卖手机的软模式挑战黑莓。
香港市场早在两年前就开通了黑莓的网络,很多从北美来内地出差的黑莓用户,都是以香港黑莓手机注册,然后通过中国移动与香港网络互通来进行漫游。按照香港市场的价格,一般的黑莓手机要价3000~4000港币,每个月固定月费要200元以上,这无疑标志着在进入中国本地市场后,黑莓高档商务手机的身价难以走低。尽管全球目前只有500万人在使用黑莓手机,而且其中2/3的用户都集中在北美,但其中95%都是商业精英,华尔街和硅谷几乎人手一台。
在2002年黑莓手机流行之前,很多世界500强公司只给高级管理人员配备这种特别通讯工具,尤其是那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电子邮件随时随地快速处理商务的时间效益,纷纷以公司为单位集体采购黑莓手机。以至于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短短3年时间,股价疯长了100倍,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公司光2005年第四财季,营收就增长了39%,达到5.612亿美元。而借助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网络,黑莓将这种基于高端移动通讯应用的电子邮件方式引入国内,被普遍看作3G牌照发放前的一种尝试。实际上从年收入300亿元的短信到50亿元的彩铃,中国移动通讯领域在3G到来前已经出现了两种应用高峰,谁将是第三种摇钱树呢?黑莓的出现恰如其分的被看作第三种星星之火。■
专访黑莓主席兼CO-CEO
詹姆士。贝尔斯利 (James Balsillie)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提前了解到黑莓和中国移动将在5月17日,也就是国际电信日宣布独家合作,这项合作是否是永久排他的呢?
詹姆士。贝尔斯利:在中国内地市场,无疑我们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是独家的。在亚太地区黑莓已经通过22个运营商在12个不同的市场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之所以选择中国移动来合作,技术上因为中国移动采用GSM/GPRS协议,对黑莓非常适合,中国移动非常关注高端商用通讯业务,而且他们在香港也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我们借助中国移动网络的这项合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他们专有的,但并不是说永远不会把它朝向网通、中国电信等其他运营商,这将是很多年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黑霉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和竞争者,那么中国联通不久前在本地市场推出了一个红莓(Redberry),不知道它和黑莓(BlackBerry)有无关联,名字如此相似,涉及不涉及侵权问题。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和红莓毫无关系,据我所知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公司,叫Facio,市场上还看不到红莓的具体产品,这个“红莓”从功能上更接近中国移动一个叫做“立通”的产品,而他们起的名字更接近我们。要知道我们的黑莓手机已经在全球跟300个运营商合作,全球有6万个大企业在使用这套系统,拥有500万的用户,国际上对于BlackBerry的品牌认可是无需质疑的。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是否对红莓付诸法律,尤其是我们对中国的商标专利的法律并不熟悉,况且在市场上根本就还没看到过具体的红莓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按照中文的习惯将BlackBerry直接称之为“黑莓”,这将是BlackBerry在中国市场的名字吗?
詹姆士。贝尔斯利:跟中国移动合作后暂时还是用BlackBerry的英文品牌,因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阶段还是把高端的企业级服务引入本地,还没有把手机终端带进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中文名字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黑莓在2001年就开始试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直到5年后才有实质性突破,而且要真正实现本地应用还要更长时间,这是否意味中国通讯领域难以进入?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并不觉得我们用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要知道我们不仅要与中国本地的全球化客户建立关系,而且还要与运营商和政府建立关系。每一方都要对与我们一起合作有信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经营,以及全球巨型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纷纷选址在中国,高端的商业通讯必将受到狂热追捧,进入中国市场对我们而言是一项长期的策略和计划。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中国在年内如果发放3G牌照的话,可以预见手机电子邮件肯定是中国3G前期最主要的应用,中国移动肯定在推广蓝莓手机之外会努力收集手机邮件的诸多经验,你们会不会有顾虑?
詹姆士。贝尔斯利:中国在手机商业化应用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黑莓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们并不担心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黑莓在中国市场运营初期,将主要针对那些总在出差的商业人士,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全球化信息沟通的滋味。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舍得花数万元买诺基亚8800或者多普达900的中国本土手机高端用户而言,黑莓这个名字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您有没有评估过需要用多久来做黑莓的普及推广。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将会通过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来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黑莓产品,很显然中国移动充分了解本地市场。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都非常了解我们的黑莓产品,他们的在华公司高层肯定会成为黑莓在中国第一批现身说法的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