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与上海捷银合作,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银行电子渠道部总经理张少峰对此仍表示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其中,移动终端的安全隐患这一头号问题是不少商业银行的心头大患。
缺乏加密技术的普通手机在支付过程中信息容易泄露,已经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一大共识,弥补这一技术安全的空白,现在看来,还有待时日。
天威诚信公司副总裁李延昭认为,解决手机的安全隐患首先要面对种类繁多的手机操作系统,这要求安全技术厂商花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互联网安全防范的精力,来应对手机系统被攻击的威胁。
与此同时,身份识别也是手机支付应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相应的加密技术能否跟上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天威诚信一直致力于电子商务领域的数字认证,但现在更多投入基于互联网的认证工作,对于手机支付安全领域的技术研发,李延昭表示,“目前只是有一些关注。”而同样只表示关注的还有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这家国内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安全技术的缺失也使得移动运营商对手机支付谨慎看待。在2004年联通联合建设银行推出的BREW平台手机支付业务中,只支持非实物,包括电话卡和游戏点卡的支付。对于实物交易支付,联通增值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暂时不会开通。
此外,目前国内手机支付采用较多的是短信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即时性较差,在一次支付交易过程中需要对身份确认码和消费码进行双重确认,只有这种双重认证通过后,才可进行支付购物。但短信式中继方式发送之后,存在能否实时到达的问题,数据完整性同样无法保证,这导致手机支付现在只能应用于小额支付领域。
信用体系的缺失同样给移动支付带来不少风险。有一些小额支付业务可以捆绑在手机话费中,但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并不少见,而有不少手机号并没有采取实名制,移动运营商要遏制这种现象意味着要对现有的放号思路进行重构。
对此,有不少移动支付公司寄望于即将到来的3G技术能将手机安全隐患解除。但在李延昭看来,即使3G会成为未来应用的主流趋势,现有的手机应用还会持续几年时间。
正好这个时间段也是不少移动支付从业人士认为产业发展模糊的几年。拥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种业务形态的北京YeePay公司总裁唐彬表示,近两年时间YeePay都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移动支付上,他甚至比较悲观地认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要“火起来最起码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对这一观点,上海快钱总裁关国光也表示认同。
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现实已经给中国移动支付的前景带来某种谕示,银行、信用卡组织、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业机构、手机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几乎所有的市场人士都认为移动支付产业的潜能将超过网上支付的价值。
但眼下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央行和银监会两大金融政策当局,与电信运营商所代表的信息产业阵营这几方的博弈最后会形成怎样一个结果?这事关移动支付产业几方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