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际通信展上,IMS成为今年设备商的新宠,各大设备供应商均展示了IMS解决方案,IMS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运营商在网络改造和升级时的首选技术。
国内运营商各有所求
目前,国内四大运营商针对IMS都有自己的策略。
中国移动当前的核心网还是完全的移动服务,还没有接入固网。而IMS是从移动通信网络产生的,具有天然的移动性,因此部署IMS有利于中国移动固定和移动业务的整合。
作为全业务运营商,中国联通希望在移动和固定的网络之间建设一个统一的架构,实现网络的统一,这也是中国联通一直追求的目标,IMS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
对于中国网通来说,能否拿到移动执照还未知,而且,中国网通的小灵通并不是纯IP的网络架构,面对未来全IP网络的趋势,中国网通也会不遗余力地将其网络改造成为IMS为核心网的网络。
中国电信希望通过软交换过渡到IMS之心已十分明显,首先,通过建设软交换网络来实现长途网的IP化,然后利用软交换技术替换传统的本地网络,最后利用IMS接入无关性,从软交换平滑过渡到IMS。中国电信相关技术人员表示,这样既避免了目前IMS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问题,又使投资相对较少。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虽然国内四大运营商对IMS有不同的想法,但大家拥有一个共识就是IMS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在如今IMS标准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运营商和设备商为什么都如此热衷IMS,对此,宋俊德认为,IMS为固网和移动网提供了一个实现全IP网络融合的平台,使运营商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控制和新业务开发。另外,国内运营商目前针对其固定、移动和互联网业务运行着不同的专用网络,IMS的出现能够同时被移动网和固网所接受,使运营商由现有固网变成移动网,移动网则变成移动加固网,运营商通过IMS也可以使用一个系统管理全部网络,从而使整个流程更为流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和资本投资的需求。对国内运营商来说,这是将业务以更紧密的方式捆绑在一起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竞争催生海外IMS商用
据统计,目前IMS系统已在全球部署超过29个项目。其中包括西班牙Telefonica、丹麦TDC、澳大利亚COMMANDER等固网的IMS商用部署,以及美国Sprint核心网与系统集成项目、北欧TeliaSonera、意大利TIM等融合网络项目等,其中意大利电信的IMS系统提供的业务已经商业化,并从今年6月份开始得到了大力推广。
但就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由于IMS标准尚未冻结,目前商用的IMS网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市场中的诸多因素,IMS被运营商强力推上了前台。
IMS海外大规模部署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新兴运营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例如EBay公司对互联网电话服务供应商Skype的并购。
Skype是一款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话软件,它实现了PC间通话免费,并且有很高的QoS保证。而VoIP服务现已严重影响到长话业务的收入,从而威胁到传统运营商的利益。此时,IMS的提前部署则显得尤为重要。宋俊德认为,作为基于IP技术的IMS而言,运营商的大规模部署有利于抵制来自新兴运营商在IP电话领域的威胁。
另外,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对于国外的终端用户来说,多制式业务的融合已经成为目前终端用户较为突出的需求,但业务使用的资费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由于IMS可以用于组合的固定和移动业务,通过网络的集成,用户将能够利用双模手机、Wi-Fi手机等通信工具,在移动中使用与在家中或办公室相同的电话,通过Wi-Fi连接到家庭宽带或企业局域网,进而节省通信资费。
3G动力
在3G时代,运营商希望能够提供给用户“和谐时尚生活”的享受,除了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无缝联接以外,应用则显得更加重要。在融合应用的开发上,IMS将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多媒体也是发展3G业务很重要的一部分,而IMS给人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实现了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业务,IMS不是人到内容或人到服务器的通信方式,而是直接的人到人的多媒体通信方式,这样降低了运营商对各种游戏服务器的投资,节省了运营费用和网络资源。
某设备供应商负责人认为,在3G日趋来临的情况下,作为对新业务应用的一个重要支撑,运营商必定会加紧改造其核心网络。而在运营商强大的指挥棒下,对于设备厂商来说,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及时推出IMS系统成为当务之急,着也是各大厂商争夺IMS市场的最佳时机。
有关研究机构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客户注册高速连接业务,通过3G终端等多种通信工具,能够很好地体验诸如视频和消息等融合类业务。因为通过3G技术,“您已经拥有了足以支持新型业务所需的带宽。”Gartner公司分析家Jouni Forsman对3G时代IMS的大发展深信不疑。而朗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陆思博更是认为:“IMS将在未来将您置于网络的核心。”
虽然今年的IMS市场规模大约仅为数百万美元,但市场研究企业IDC相信,IMS市场将在2010年增加到141亿美元的规模,并在2008年呈爆炸性增长。IDC分析家LeeDoyle表示:“最终IMS将成为大多数大型现有市场参与者的理念,IMS将是其驾驭的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