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日系手机厂商连连在中国遭遇"滑铁卢",东芝、三菱等更是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与这些企业在日本本土的"称霸"地位相比,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这般"狼狈"或许是起初未曾想到过的。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日系手机在产品定位、外观设计及管理模式上与中国市场存在脱节,而这正是导致他们如今低迷不振的重要原因。
自去年开始,日系手机的落败之声便不绝于耳。2005年初,东芝与普天首传婚变;由于手机销售不畅,产品积压,最终东芝从与普天合作的合资公司撤资并退出中国手机市场;而在去年年底,松下则宣布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停产GSM手机,并裁员1400人;今年年初,三菱也逐渐挥手在华手机业务。至此,在华日系厂商已经所剩无几。
对此,一些分析师认为,日系手机普遍主攻中高端,然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行业巨擘已将目光转移到价格仅为几百元的低端市场,这将使日系厂商面临着分外残酷的竞争;此外,日本手机企业的核心研发中心往往设在日本本土,对产品功能的追求胜过外观,推出的机型偏大,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外观偏好;新品推出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尴尬局面。
还有的一大症结,是日系手机厂商已习惯于通过运营商定制方式控制手机终端的销售;虽然这种销售模式在3G时代将是必然趋势,但现阶段它在中国市场并非是最为主导的运作方式;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日本手机厂商的渠道建设不尽人意,在管理中也缺乏本土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