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出一种“优秀到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网络电话协议后,杨汉民正在等待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彻底让话音免费(并赢利)
如果你以为面容慈善、富学者气质的杨汉民不是那种进行“破坏性创新”的人,那就错了。
他曾在中科院研究“核爆炸计算”,最近2年,他又有了个堪称狂妄的梦想:“让固话免费,如果手机能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话也能免费”。
这个几乎要将全球所有电信运营商掀翻在地的宏大目标,来自于一个极小的需求:2004年3月,为了跟他在湖北老家的女儿进行视频聊天,且“当时在网上没找到理想的软件,就自己写了一款”。但在发现这是一个颇可突破的技术领域后,杨汉民干脆在维尔京群岛注册了公司,起了个“很硅谷”的名字:HeadCall.
虽然杨汉民并不乐于承认,HeadCall是一种VoIP(网络电话)应用――杨说,他开辟了一个比现有在VoIP技术更有优势的协议,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实现电信级质量的语音通话:“现在通话还需要电脑,等到6月份新的研发完成,只要接上一根网线就行了”――但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姑且将其如此定位。记忆力够好的话,你一定记得2005年网络业最大规模的交易,正是eBay以42亿美元收购VoIP公司Skype.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念:HeadCall会同样值钱吗?
至少目前看来,困难重重:几经接洽后,仍然没有风险投资者敢于下注;HeadCall尚未盈利,市场开拓的步伐也很是艰难。而且,极为自信的杨似乎很容易触动那些电信运营商们敏感的神经:比如他那个将一切免费的梦想,以及他对其他技术一针见血的批评。
这并没有让其沮丧。在位于深圳罗湖一座民宅改成的办公室里,背靠着几十箱HeadCall电话机,杨始终很兴奋的向他人进行技术普及。而且,还有一些好消息:HeadCall找到了一家香港电信公司合作结算,在内地也已辗转落地。因与东莞一生产厂达成了协议,直接连网线电话机的生产已经有了着落。没有钱和运营团队?杨汉民干脆把自己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拉进公司,并筹集了100多万。杨认为,一个颇能体现公司前景可期的信号是,他哥哥来公司前“还是某家银行行长”。
神秘的私有协议
1988年从华罗庚创立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毕业后,杨汉民开始了在深圳10多年的闯荡,给外资公司打过工,倒过电脑硬件设备,也攒过电脑,做过UPS不间断电源,炒过股。炒股用的是自己写的软件,让其养成了有需要就自己写个软件的习惯。
如其一向的直截了当,杨说只要具备了深刻的数学、逻辑思维,写软件就是小儿科。他甚至举例:他认识的中搜创始人就是学数学出身,读书时他和瑞星的总工程师一家比邻而居,瑞星最初创立便有着数学家所在后面支持。而他自己的数学积累,同样能帮其找到一块新大陆。 所谓“新大陆”,其实是个竞争密集的战场:不算Skype、Google等富有技术的对手,仅在深圳,就有近百家“地下”VoIP公司――HeadCall凭何脱颖而出?答案是,HeadCall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这种技术很有革命性。
国际上,通行的VoIP标准协议有两个。一是H323协议,在1985年到1995年间发展成熟,该协议由国际电信联盟制订,目前涉足VoIP的大型设备商一般都是采用该协议,如思科、华为,运营商中的铁通IP电话便是运用此协议的设备;另一种是在1995年和2002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SIP协议,由非官方的互联网协会倡导发起,包括Skype、Vonage在内的多家VoIP巨头都采用它。
“H323就像英文,不管哪个英语国家讲都是一样的,变化非常小;SIP好比是中文,粤语、闽南话和普通话之间可以有天壤之别,但是同归于中文语系。”杨汉民解释,H323协议的标准制订非常严格,采用该协议的各项指标都是完全一致;SIP则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还没有定型,但是已经在大规模使用,在多家VoIP公司对SIP发展中,各有区别。
此外还有私有协议,如Skype的核心技术都是私有协议,只是从电脑拨打到电话一方的SkypeOut技术部分采用SIP协议。而HeadCall采用的,完全是自己开发的私有协议。
之所以自己开发,主要是因为看到了H323和SIP都各自存在着局限。H323的高统一性使得它有过硬的通话质量,不过由于设备和运营商维护成本高,话费无法降的很低,“最起码也得收个座机费来平衡开支”;SIP在成本上可以非常低,但无法实现互联网上的电信级服务,当用户数量太多,就常出现语音不稳定的情况。
杨的工作,就是同时开发一款便宜而稳定的产品。杨称,他建立了一个拥有新构架方式的私有协议,核心仍是P2P技术,但在该协议下,HeadCall的“穿透力”更强,保证了电信音质的话音;与此同时,可以摆脱设备高昂的制造和升级成本,“假设原有100万用户要投入100万元,HeadCall可能只要万分之一。”
如果真是这么好,为何少遇知音?杨说比较大的问题是,甚至他本人也不知该如何描述这一革命:“你让我在讲台上给大家演示原因我做不到,因为我也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我把这个软件写了出来,而且拥有它”。
3G时代的VoIP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固话免费了,HeadCall靠什么赚钱?――靠卖硬件。
在杨的构思中,零话费只是粘住用户的杀手锏,而大量的与HeadCall对接的电话、网关才是真正的盈利点。“现在Skype可以靠全球过亿的用户产生话费利润,这也是目前大多数VoIP公司在做的事情,但是假如免费通话那一天到了,怎么办?”
除固话免费外,如果互联网的移动性足够发达,比如3G上马后,手机上嵌入HeadCall软件就可实现像固话一样免费,因为这时候,语音走的已经不是移动运营商,而是移动的互联网。 这设想什么时候到来?也许不会太久。至少互联网的基础建设是杨最不担心的事情,“有那么多IT巨头在往上面投入呢”。
的确,从去年Google在美国烧钱买了大量的“地下”网络光纤,在一些城市免费提供给用户接入,到号称低成本覆盖网络的WiMax,到今年初兴起的由Google和Skype投资的主张“Wi-Fi无处不在”的FON,移动互联网颇像当年互联网的成长势头。
在杨汉文脑中,电信网是个封闭的环,相比之下,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开放和多应用,传统电信网必然被取代。
理想显然足够美好,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通话总量中,VoIP的话务量只占1%,中国的比例更低,这让他越发不愿意将自己等同于VoIP.甚至在跟多家VC接洽时,他仍说: “如果你是来投资VoIP的,就别找我,你要投的是HeadCall这个公司,它不是一般的传统VoIP”――尽管杨的哥哥在旁边着急的解释:“其实我们非常需要VC的加入”。
吃螃蟹的人
杨的哥哥对VC这么渴求,是因为他目前在全面统筹公司,他清楚知道,饼画的再大,也解不了眼前饥饿,更何况这个目前只有23人的公司开拓市场相当困难。
一次,杨负责市场联络的弟弟被人直接赶出来,对方说:“你做的这种非主流标准的东西根本没人要!”一家“海龟”投资的公司曾计划和HeadCall合作,直到最后阶段,因对HeadCall缺乏信任,也撤了出去。一位员工把HeadCall带到台湾,放到了华硕生产的PDA上,一切运行良好,但华硕产品部门的负责人不屑一顾。
不被信任的感觉并不好,但让杨汉文更为坚持:HeadCall现有的40多家代理商,并非因为他们资金多或渠道广,只是因为他们能理解HeadCall的理念。甚至有原来拒绝HeadCall的工厂想回头,但是杨断然拒绝了:“我们对危难时伸手帮我们的公司心存感激,这不仅仅是桩生意,更意味着对我们的一种承认”。
情况在好转。至少,HeadCall在合作伙伴上已经不发愁了,从产品正式下线以来,已销售了7000至8000部电话,几百片网关。而一位3个月只卖了2片HeadCall网关的代理告诉记者,目前只靠代理HeadCall产品肯定活不下去,而等真正火起来,再进入则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