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54.80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中国史,综合,
品牌:新知文化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673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501221286
·条码:9787501221288
·版次:2003年10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16开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后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东汉桓、灵之际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借历史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史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进步的独特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巨著。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媒体推荐
代序
从“话头”谈起
“话头”是古代人的口语,原意即“话题”,也含有“为什么”的意思。晚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禅宗在“话头”前添上个“参”字,“参话头”遂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修养的实证功夫,在简单平实的“问题” 中深含着玄奥,影响后世文化千年之久,并远播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世界各地。
古为今用,我们拾起“话头”一词作为丛书系列的名字,是尝试借鉴《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形式,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朝史(南史、宋、齐、梁、陈)、北朝史
(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译成明了易读的白话文,在尽可能显现原史原义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辑整理成十四集,成为《中华文明的话头》丛书系列的历史部分。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局限,所谓“眼不见眼,心不见心”,大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同样的意思。镜子的发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以史为鉴”则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今天的世界。一个人若能了解过去,明晓现在,也就意味着可以把握未来。为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现代人首先须放下“后来者居上”的架子,暂时将“科技”头脑放在一边,抛弃各种主观成见,以古人之心,读古人之史,置自身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仔细品味“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的道理,假以时日,必受用匪浅。
历史无法改变,经验可以借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既不拘泥陈规,又要有典可依、善用思维、去伪存真、融会贯通,将冷冰冰的历史典籍,销熔成我们胸中,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百万雄兵”。故《素书》有云: “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历史的发展带来文明的演变。西方文明的概念,经多次变化,直至18世纪后才逐渐确定,一般是指开化、文化和文雅,指社会的进步及演化。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
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史中包括着文化史。”在中国,“文明”一词,古代早已有之,《尚书·舜典》有云:“浚哲文明,温恭永塞。”唐代大学者孔颖达疏日:“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 《易经·大有·彖辞》 中云:“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显然两种文明的概念含义颇有差异。中华民族在文明的进程中,创造了最灿烂的物质文明,如: 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等,不胜枚举,曾几何时“风景这边独好”。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同时也创造了更为精深、奥妙、博大、辉煌的精神文明。如“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戏曲、医方历算,等等,它们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凝聚各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历史上强盛雄霸的民族,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历史上看似弱小的民族,至今仍充满着活力。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过度沉谜干物质的享受,则是两条基本的经验。因此,当我们身处资讯爆炸与激烈竞争的时代,能否长期保持民族与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突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这个心念的推动,我们组织编辑《中华文明的话头》大型丛书,从解读“二十五史”入手,逐一解读经学著作、诸子百家、文学名著等。丛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典籍所载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华文明的话头》大型丛书编写过程中,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等众多教授、专家学者、师生的积极参与及付出的辛勤工作;感谢在丛书策划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的陈知涯、王文成、张或、董全平、刘阳等各位先生;感谢参与审稿、编辑、校对的孟淑贤、吴琳二位女士;感谢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指教。借唐诗一句结尾:“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新知文化
2003年10月
编辑推荐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局限,所谓"眼不见眼,心不见心",大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同样的意思。镜子的发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以史为鉴"则使我们更客观的认识今天的世界。针对有些人看不懂晦涩的文言文,《中华文明的话头》编写组编写了本书,该书老幼皆宜,雅俗共赏,非常适合闲时阅读。
目录
传说——西周时期
1.传说中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2.传说中的“三皇”有哪些说法?
3.《史记》记事为什么不从“三皇”开始?
4.伏羲画八卦是怎么回事?
5.女娲补天是怎么回事?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36.桀为什么被称为暴君?
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国君。夏朝传至孔甲时,开始衰败,诸侯多叛。桀嗣位后,为政残暴,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大肆勒索财富和美女。相传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不服,桀以大兵讨伐。后来有施氏献了一位名叫妹喜的美女给他,夏桀就罢兵了。据《文选,东京赋》注引《汲冢古文》,为了讨得妹喜的欢心,夏桀下令在河南(今洛阳附近)修筑倾宫、瑶台,几乎耗尽了民力和财力。百姓在夏桀统治时期,度日如年,不堪其苦。夏桀曾经自诩为太阳,老百姓就天天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为了压服各方诸侯,夏桀曾经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强迫诸侯联盟。其中有缗氏(今山东金乡)不满,中途离开了联盟会议。夏桀就率领大军,用武力灭掉了有缗氏,并将其财物、美女、人口悉数掳掠到王都。夏桀这一残暴不仁的行径使得各路诸侯与夏王朝更加离心离德,《左传·昭公十一年》说,桀灭掉了有缗,因此也灭亡了自己的国家。正因为夏桀暴虐不仁,失掉了天下民心,后来商汤起兵,天下响应,很快就灭亡了夏朝。 (《夏本纪》)
37.鸣条之战是怎么回事?
鸣条之战是商汤攻灭夏桀的最后决战。鸣条是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其地具体所在,异说甚多,已难确考。《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说,鸣条“地在安邑之西”,安邑即今山西运城一带。此说可备为参考。
由于夏王朝后期统治昏庸暴虐,自夏王孔甲以来,诸侯之中就有许多开始离叛,百姓也多怀怨愤之心。到了夏桀的时候,不修仁德,经常以武力压制百姓,百姓不堪其苦。诸侯和百姓的反叛之心越来越强烈,夏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商部落却逐渐兴盛起来了。汤是商部族的首领,是一个贤明的诸侯,他任人唯贤,不计门第出身的高低,重用奴隶出身而有智谋的宰辅伊尹,势力逐渐强大。
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除了发展武力以外,汤还十分重视广施仁德,逐步收服天下人心。有一天汤外出狩猎,看见有人在郊野的四面都围上了网,汤不忍心看到所有的禽兽都被杀光,于是就让人把网撤开三面。天下的诸侯听到了这件事情,都为汤的仁德所感动。
商汤积蓄势力,积极准备灭夏的举动,也曾引起过夏桀的怀疑。夏桀曾经把商汤召来,并一度把他囚禁在夏台。可是后来又把商汤放了。
时机成熟以后,汤就以亳(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