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420.80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中国史,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明清(1840年前),
品牌:戴逸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10047 页码
·出版日:1999年
·ISBN:7203039072
·条码:97872030390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清通鉴》是按照《资治通鉴》的体例写作的第一部编年体清史,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清史,使我国古代的“通鉴体”编年史终成完璧。按照我国的史学传统,往往是后继的政权为前朝修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政府在短暂的38年间,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清史的编纂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新中国要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
《清通鉴》用浅易文言书写,文风力求简明扼要。所谓简明,即文字简练,干净,不艰涩,不枝蔓,眉目清楚,尽可能生动;所谓扼要,即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不东拉西扯,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全书文字风格虽大体定位在“浅易文言”,由于时代不同、史料不同以及作者主观条件不同,可能会有,也允许存在文风上稍许差异,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各朝。
《清通鉴》的出版,将对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书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编年史一脉相承,是广大读者了解清代300年历史的最佳读物,是各地图书馆、资料室和文史爱好者的必备图书。
媒体推荐
书评
《清通鉴》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一脉相承,清代300年历史的详细记载!
《清通鉴》的学术意义现在来说还过早,在未来的岁月里,历史学家们以及对清史有研究的学者们读了这部卷帙很大的书以后,一定会有公正和准确的评论。不过,谈谈初读的印象,并将它介绍给史学界,也是应当做的。我的印象是:这是一部经过学术群体辛勤耕耘而结出的丰硕果实,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第一,《清通鉴》在编纂体例上有新的创造。固然,通鉴体编年史书早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就被成功地采用过,在20世纪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运用通鉴编年体例编纂清史,既保留这种体例本身的优点(如:历史线索清晰、时间观念明确,可以论述在同一时间内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又要在史观上、在取材上、在反映时代精神上和研究成果上、在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上有所创造和突破,这些是要下很大很深的功夫的。而《清通鉴》很好地体现了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创造性和现实时代性。这就用实际的研究成果说明历史遗产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创造性这二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清通鉴》有深厚的学术含量。只要翻阅这部书的几卷,就会有这样的印象:作者们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考订、取舍、剪裁,并非急就率,而是长期积累和研究的结果。这部著作搜集史料之“完备”,是令人敬佩的。我刚翻读时,有这样的印象,它在政治、社会、财政、经济、交通、战争等方面是有详尽论述的,至于思想文化学术的论述是否比较完备,这就需要“抽查”一下。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去查《清通鉴》。例一,我记得,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初刻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的一部有理论深度的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书,不知《清通鉴》中提到没有?我很快查到《清通鉴》第4卷1350页,其中有关于《明夷待访录》的简洁介绍,并摘录了该书中最著名的命题。
例二,我想起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年),过去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对钱、柳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不知《清通鉴》是否有记载?我又很快查到,在《清通鉴》第4卷1359页对钱、柳有精当的介绍。
例三,我又想起方以智死于康熙十年(1671年),不知《清通鉴》有无介绍?即或没有记述,也不是什么缺点。我在该书第4卷康熙十年十月初七中查到,有精当的说明,而且对于方氏的死因有小注,可见搜集材料之广。
《清通鉴》中最有特色的是所谓“考异”,正如此书的作者所说:“考异是通鉴体史书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异精审是本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又说“考异的质量最见史学功力,最能突出通鉴特色,在学术上很重要”。作者所说完全符合实际。全书“考异”甚多,所征引的资料并不限于清朝皇帝的实录和一般常见的文献资料,而是大量参照了《满洲实录》、《满文老档》等。平实地说,使用《满文老档》没有多方面的素养,是很难如愿的,而《清通鉴》却运用自如,有说服力。
关于《清通鉴》的行文采用浅显文言,为了叙述节省篇幅。这对我们历史工作者来说,读起来很有兴味。但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是否有困难,没有调查,不得而知。不过,关于《清通鉴》的文字与有关清史原始资料的关系,我没有来得及对照,这里不能作出判断和评论,算是提出一个问题供参考。
《清通鉴》这部著作兼有专史、教材、史料学诸种史学著作的优点,主编和作者们有勇气将各种史学著作的优长尽力熔于一炉,这种学术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目录
清通鉴(1) 明万历十一年起 太宗天聪四年止
清通鉴(2) 太宗天聪五年起 世祖顺治五年止
清通鉴(3) 世祖顺治六年起 世祖顺治十八年止
清通鉴(4) 圣祖康熙元年起 圣祖康熙二十二年止
清通鉴(5) 圣祖康熙二十三年起 圣祖康熙四十五年止
清通鉴(6) 圣祖康熙四十六年起 世宗雍正元年止
清通鉴(7) 世宗雍正二年起 世宗雍正十二年止
清通鉴(8) 世宗雍正十三年起 高宗乾隆十五年止
清通鉴(9) 高宗乾隆十六年起 高宗乾隆三十三年止
清通鉴(10) 高宗乾隆三十四年起 高宗乾隆五十二年止
清通鉴(11) 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起 仁宗嘉庆八年止
清通鉴(12) 仁宗嘉庆九年起 宣宗道光元年止
清通鉴(13) 宣宗道光二年起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止
清通鉴(14) 宣宗道光二十二年起 文宗咸丰四年止
清通鉴(15) 文宗咸丰五年起 穆宗同治二年止
清通鉴(16) 穆宗同治三年起 穆宗同治十二年止
清通鉴(17) 穆宗同治十三年起 德宗光绪十年止
清通鉴(18) 德宗光绪十一年起 德宗光绪二十年止
清通鉴(19) 德宗光绪二十一年起 德宗光绪二十七年止
清通鉴(20) 德宗光绪二十八年起 宣统三年止
清通鉴 附录一
清通鉴 附录二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4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