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辩说(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报价¥20.20|图书,国学,子部,儒家,陈文洁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0.20
目录:图书,国学,子部,儒家,

品牌:陈文洁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35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508045742/9787508045740

·条码:9787508045740

·版次:1版

·装帧:其他

·开本:32 32

·中文:中文

·丛书名: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内容简介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说教方式,不相信人们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人性颇具悲观色彩的理解,使得荀子认为:较之直接灌输“真理”,劝导或诱导是远为有效的方式。正是因此,不可能将《荀子》一书理解为纯粹意义上的思想著作。这部作品具有劝说的性质,其著者特殊的写作目的,也使得它不大可能是一部思想独白,而明显是一种辩说。

目录

第1章 引言:荀子的问题及荀书的性质

第2章 “解蔽”:对异端的回应

2.1 辟“禨祥”

2.2 排异说

第3章 “修辞立其诚”:礼的正当性问题

3.1 一种可能的理解:“起源”的进路

3.2 礼的“自然”基础

第4章 “接人用抴”: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

4.1 谈说之术

4.2 动之以“名”

4.3 昭之以灾祸

4.4 国之命在礼

第5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

5.1 “性恶”说的目的

5.2 官师合一的倾向

第6章 结语:地上的教育

后记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20.2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