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中华韬略文化丛书(中华韬略文化丛书)|报价¥18.90|图书,国学,今人新著,孟欣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8.90
目录:图书,国学,今人新著,

品牌:孟欣

基本信息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261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43637162

·条码:9787543637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中华韬略文化丛书

编辑推荐

智慧横溢的韬略文化,如同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滚滚融入无边无际的大海,走向世界,化为辉煌,凝成永恒。在韬略文化中,“太公韬略”则像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在中国韬略文化中创巨川大江之先河。朋友,尽管你很少接触古文,尽管你对韬略思想缺乏了解或尚无兴趣,但能有《中华韬略文化丛书》这样一套著作做阶梯或桥梁,你能不为之动情?能不想顺着它登上智慧之殿堂,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目录

总序

前言

老子道德经上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原文]

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译]

本章可分三段释读。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

,作语助,确指与它同在的对象,可释为“是因为”。已,同矣。恶,在这

里作丑陋解。不善,在这里指恶。这句话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切入,意译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天下有丑陋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

善,是因为有不善(恶)存在。

这段话揭示了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善是相对于恶来说的。

(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恒也。”

倾,超越。音,特指音乐声。这段话是前一段的引申。其意是说:由此

推论,有与无是相生的,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难与易是相互促成

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长与短是相比较的,没有长就显不出短

,没有短就显不出长;高与下是可以相互超越的,低可以超过高,使高变成

新低;人声与音乐声是可以相和的;前与后是相互跟随的,后跟着前,前也

会成为后。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

这段话揭示了有许多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是老子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非指不作为,而是说“不强为

”,要根据矛盾变化的程度而为;是说“不妄为”,要根据矛盾的性质而为

,简单地说,就是要顺乎自然而为。

“不言”,也是老子经常说到的概念,非指不说话,而是“不妄言”,

要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程度而言;“不伪言”,要用真实的行为去言,要创造

合乎道的环境去言,简单地说,就是要顺道而言。

辞,责备,遣去,这里可引申为干涉或主宰。有,指占有。恃,指自恃

。居,指居功。去,消失。

这段话,是从第二段所述的对立统一论,引申出来顺乎矛盾自身发展规

律的处事论,或日方法论,意译是:所以,圣人总是顺应自然而为,总是顺

道而言,任凭万物自然生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8.9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