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50目录:图书,政治与军事,军事,中国军事,
品牌:李兴斌
基本信息
·出版社:齐鲁书社
·ISBN:7533309588
·条码:97875333095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系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兵书,同时也是现有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兵学著作。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此书虽只有五六千言,但它舍事言理、词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本书以魏武帝《孙子兵法》为底本,采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为校本,采用段注段译对读的形式,对这部古典名著加以整理。通俗易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助自己事业的成功。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它的问世,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此书虽然只有五六千言,但它舍事言理,词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举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问题,如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战争的谋划与指挥等等,书中几乎都有论述。所以,此书在军事学术方面成就至为巨大,以至于被后世兵家奉为“兵学圣典”,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明人茅元仪甚至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论并非过誉。
媒体推荐
前言
这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杠杆。竞争是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所以,那些谈智慧谋略的典籍便日渐成为图书市场的新宠。在这些典籍当
中,《孙子兵法》可说是倍受读者欢迎的一种。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系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兵书,同时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兵学著作。作者孙武,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据《史记》本传和当地有关史料记载,孙武本为齐人,因齐国内乱而奔吴,隐居吴中穹窿山,后“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由是,孙武遂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庐强吴图霸,没用多久就“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它的问世,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此书虽然只有五六千言,但它舍事言理,词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举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问题,如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战争的谋划与指挥等等,书中几乎都有论述。所以,此书在军事学术方面成就至为巨大,以至于被后世兵家奉为“兵学圣典”,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明人茅元仪甚至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论并非过誉。
《孙子兵法》在军事学上最为重要的贡献,当属其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构建。古代军事谋略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形成时间之早,成熟程度之高,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其标志,便是二千多年前《孙子兵法》的作成和出现。《孙子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而其对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构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孙子兵法》构建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大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成为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首先,从对军事科学各有关重要问题的论述在十三篇中所占比重看,关于军事谋略学的论述是《孙子兵法》一书主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其比重较关于其他任何问题的论述都要大得多。《孙子兵法》总计十三篇,其中以讨论军事谋略学有关问题为主者竟多达九篇,而且许多篇甚至是直接以军事谋略学术语作为篇题的,如计、谋攻、形、势、虚实等等;相反,书中以讨论其他问题为主者,仅有四篇,并且大都涉及到谋略学问题。其次,《孙子兵法》全面、系统地提出并界定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几乎所有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古代军事谋略学几乎所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与原则。翻开《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差不多都能找到,如计、谋、智、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因、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等等。这些范畴,大多是由孙子首先提出的,有的虽非孙子首先提出,但却是由孙子首先引入军事领域并直接对其作了学术界定的。这些学术范畴,都是构成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体系的要件,《孙子兵法)正是在这些要件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一系列古典的军事谋略思想和军事谋略原则,如全胜思想、伐谋思想、奇正思想、用间思想、胜而后战思想、利动原则、避实击虚原则等等,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辉煌的古代军事谋略学殿堂。可以说,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成功构建,不仅是《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它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魅力永存的一个根本原因。
《孙子兵法》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作者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问题,而不相信天命和鬼神。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天意,也不是鬼神,而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将帅才能、天时地利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军事辩证法思想,系统论述了战争胜负与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详细分析了战争中存在的虚实、奇正、形势、主客、攻守、全破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所以,此书在哲学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上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军形第四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如何从敌我双方实力出发,巧妙运用攻与守这两种基本作战形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的问题。孙子认为,敌人能否被战胜决定于敌人,自己能否被战胜则决定于自己,所以,战争指导者应首先创造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放过敌人可被战胜的时机(即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孙子指出,“胜兵”总是“先胜而后求战”,“败兵”总是“先战而后求胜”,而“修道”与“保法”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形,含有形象、形体等义,在战争中指一切客观的、可见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与实力有关的因素。本篇所论,主要是物质条件和物质准备如何,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问题,故以“形”名之。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有余],攻则(有余)[不足]①。善守者,藏于九地②之下;善攻者③,动于九天④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①此句底本与简本正相反,但意思均通。②九地:与下文之“九天”相对,形容地之极深处。一说,指对应于按九宫划分之天宇的星野分区,也叫“九野”。如此,则所指非深而是广子。③竹简本无此三字。但据文意似应有,故不改。④九天:形容天之极高处。一说,指按九宫划分之天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会首先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机会。己方之不可被战胜全在于自己,而敌人之可以被战胜则决定于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却不可以强求。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善加防守:当敌人出现了可以被战胜的机会时,就要及时发动进攻。[在兵力一定的情况下],取守势,就会感到兵力富馀;取攻势,就会感到兵力不敷使用。善于防守的人,好像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无法找到];善于进攻的人,好像自九天而降,[让敌人猝不及防]。所以,他们既能够保护自己,又能够取得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日,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②。不忒者,其所措胜,胜易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