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之热仍在蔓延。在4月初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举办的2006软件大会上,主流厂商和财富500强企业的CIO们冠盖云集,或指点企业信息化迷津,或畅谈未来IT架构,或讨论软件技术创新。每一个热门话题,每一次思维碰撞,似乎总是绕不过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软件奇才――SAP全球执行董事兼产品与技术事业部总裁夏嘉曦也以其一贯温文儒雅的姿态出席盛会,在1500位嘉宾面前娓娓而谈软件行业的五大发展趋势,其核心观点就是企业需要一个单独统一的平台以提供知识库连贯服务使信息技术业务得到灵活性。
SOA界定分水岭
最近一项调查似乎也为夏嘉曦所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调查称,80%的财富500强企业表示在大概两年的时间内会转变一次他们的业务模式,而业务模式的成功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系统对快速演变的商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大概一半受访公司表示,这项转变会受到僵硬的信息系统的牵制。针对这个问题,CIO们需要借助一个灵活的方式,通过一个整合的平台利用并扩展一系列各异的企业软件以支持新的要求并实现创新。
十年前,解决灵活性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应用集成(EIA),在主机端运行经过整合的软件。不过,这一方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的商业过程往往跨越多个组织或需要复杂的分析和协作。因此,新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提供高效的商业推动力,更需要是能组建未来业务模式灵活的模块。客户机/服务器时代必然转向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这一新的潮流。
面对这一分水岭,能够率先提供基于网络服务为企业应用提供各种灵活的商业模块的SOA成为重量级厂商追逐的目标,包括SAP、IBM、BEA、Oracle、微软在内的厂商都竞相为此推波助澜。
NetWeaver决定胜负手
“过往的模式是将所有的信息输入数据库,访问数据库查询需要的信息;而现在,数据可以存储在不同的地方,人们通过各种服务来沟通,以更快的创新速度来实施各种面向业务的应用。”
夏嘉曦深入浅出的描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变带来的核心价值。SAP倡导的NetWeaver平台以“应用基础设施”(Applistructure)的概念逐渐模糊了应用产品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界限,并通过网络服务提供一种端对端的业务流程。除此之外,NetWeaver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同时为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开辟了一个新的开发空间。而且,它确实已经让一些敢于尝鲜的用户受益,位于伦敦的全球第一大饮料罐制造商Rexam PLC公司,正采用NetWeaver技术彻底改造其生产管理流程,直接将供应商和自己的生产第一线连接起来,让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随时跟踪其库存情况,在铝卷库存不足时能及时供货。这一措施让RexamPLC公司将最昂贵的零部件库存削减了一半。
不得不佩服SAP“应用基础设施”的概念,一方面,SAP NetWeaver与IBM WebSphere和MicroSoft .NET实现了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另一方面,这个概念也让其竞争对手Oracle面临不小的挑战,因为中间件是Oracle的优势所在,而应用软件部分是其软肋,而SAP NetWeaver以平台的概念为出发点,刚好弱化了中间件,加强了应用模块,使得SAP又拿到一个胜利筹码。从另一角度来看,SAP正在通过NetWeaver将商务软件产品的重心从各种应用模块的机械性集成向基于商业流程的有机结合(BPP,Business Process Platform)发展,这令SAP在应用和管理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虽然业界暂时还无法确定看出Oracle的Fusion在SOA方面的进展状况,但是Oracle的优势在于其刚收购的仁科软件(PeopleSoft)在收购前就声称投入到SOA方面的研发中,而且如果Oracle能够充分利用其中间件优势,或许能一部分转化其劣势。但问题是相比德国人稳健的成长来说,Oracle在通过大肆收购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得到1+1等于2甚至大于2的局面。另外,Oracle面临的潜在矛盾是,它从PeopleSoft,Sieble等公司中获得的各种组件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
IBM也着力在SOA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IBM WebSphere在IBM中间件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很多应用接口。正如IBM所强调的“总线”概念,它关注的领域是系统领域,为企业用户提供全套的架构服务,但是这种概念从某种角度将有把软件当硬件的意味,多少有点把问题简单化了;与此同时,受到新型网络服务压力最大的微软也通过收购推出了自己的商务应用软件Dynamics,虽然微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但以其多年的实力和雄厚的软件市场基础,同样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