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20目录:图书,国学,经部,总类,
品牌:陶磊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齐鲁书社
·ISBN:7533312066
·条码:97875333120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书摘:第一个“*”为篆文,汉字为“斗”;
第二个“*”为“‘□’内有‘/’”。
媒体推荐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略加修订而成的。记得李学勤先生给我这个题目时,我对《淮南子·天文》还相当陌生,当一年半后论文初稿出来时,我没想到能做出那么多东西。这里绝没有自负的意思,我只是感到庆幸,翻阅前人对《淮南子》的注释、研究,《天文》总是最简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出土文献,尤其是马王堆帛书《式法》与《周家台秦墓简牍》的及时发表与出版,这篇论文很难做到这个程度。
论文能够完成,还得益于以下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
钱塘对《天文》的补注,
王振铎对《天文》地盘的研究,
席泽宗对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的研究,
陈久金对岁星纪年的研究,
李零对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的研究,
[法]马克对马王堆帛书《刑德》的研究,
江晓原对古代历法的整体研究。
谨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
论文题目是论文快完成时才想出来的,原先只想弄清楚《天文》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献,是对古代相关知识的总结呢,还是一家之言?如果是一家之言,那具体情况又是怎样?但随着
研究的深人,这篇文献的数术性质逐步凸显出来,这个标题也就应时而生了。
论文只完成了我想法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所谓“为什么”的问题没有完成,它是我目前工作的重心之一。希望本书出版之后,此问题能有比较好的解决。另外,论文本身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的地方,比如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汉志》记载是惟一的,还是某一历家的成果?这也需要更多新材料的验证。
《文物》2003年第1期发表了《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墓中有式盘与《日书》,与本书讨论的式盘不同,不过也是为占卜服务的,和本书第七章刑德用式相同。以下是笔者对它们的初步意见,随本书一起发表,以飨同好。
《简报》对式盘与《日书》是这样描述的:
式盘2件木胎,外髹黑漆。圆角正方形底盘,上置圆形转盘,中心有轴孔,底盘上沿转盘周围等列8个长方形针刻条框,框线上再勾以朱砂,框内朱砂书干支,干支以顺时针方向排列,仅一框内干支可见,其余漫漶不清,推测每个框内排列7—8个,一圈共60个。底盘右下角有朱书“#”形符号,推测其他三处也有。底盘背面也有表示方位的符号。底盘边长19.7、厚0.9,转盘直径12.3、厚0.45,转轴孔径0.5厘米。
《日书》。为出土竹简的绝大部分,与《美食方》简同出于北边厢,出土时散乱于靠近内椁立板处,压在倾塌的椁盖板之下。清理时按散乱的范围分八组收集,共1095枚(段)。《日书》整简约500枚。整简长27、宽0.8厘米。两道编绳,简端齐平,书写或工整或行草,自署篇名为《阎氏五胜》(也作《阎氏五生》),作者为阎昭,并有引文书名为《红图之论》,均不见于文献记载。其有别于已出《日书》简的特点是为证明其推演的正确而引入秦末汉初的一些历史事件。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天文历法提供了较直接的资料。
……
目录
总序
导言:天文·数术·思想——兼论《天文》在《淮南子》中的地位
一、古代天文与数术
二、数术与思想
三、《天文》在《淮南子》中的地位
第一章 《补注》述评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一,《补注》征引了大量相关文献,拓宽了理解《天文》的知识背景。
《天文》写定于汉初,篇中不可能不引及汉以前的文献,每遇及此,《补注》每每指出《天文》与某书相同。《天文》第二节: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补曰:以上皆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盖孔氏微言也。天圆地方之义,曾子答单居离言之,曰:“天之所生者上首,地之所生者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此即浑天之理,而盖天亦然。《周髀算经》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赵君卿注云:“物有方圆,数有奇耦。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耦。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足与曾子相备。
《补注》不仅指出《天文》原文出自何处,同时又引《周髀算经》及赵君卿注与其相发明,此对读者理解天圆地方很有帮助,尤其赵氏注“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对理解《天文》很有价值。且不论天是否圆,地是否方,其将天圆地方与阴阳联系便有启发。《天文》第四十二节“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天地确可比类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循此可得阳圆阴方;再由方圆引申为吐气、含气,再引申为施、化,上引《天文》第二节“是故阳施阴化”便顺理成章。再由阴阳施化引申出去,《天文》的思想基础——感应思想便不难索解。
又比如第二节: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补曰:事见《列子·汤问》篇,古盖天之说也。祖啦《天文录》云:“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浑天,二曰盖天,三曰宣夜。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教车盖,南高北下。”南高北下,即东南高西北下也。
《补注》下面还有很长的解说,文繁不具引。这段补注不仅交代了共工触不周山故事的出处,而且还指出《天文》反映的是古盖天之说,并引祖呕《天文录》,详列古代诸种宇宙理论,指出《天文》属于其中哪一种。这对读者也十分有价值。
又比如在第八节“何谓九野”下补曰:“此所说皆引《吕氏春秋·有始览》之文,因采高诱彼注补之。”
《补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