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王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634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01005679X
·条码:97870100567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较强的学术性,作者本着历史和逻辑的原则,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大家的风格和成就,着重探讨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的深刻而持久的内在影响,或山水田园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家精神。 本书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作者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究,而且花费了较大的经历,筛选出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重点的诗句乃至整首诗歌进行了自己或详或略的解读和评析,引用和考据力求可靠,文字力求精确凝练、生动流畅。
作为一部融美学与文学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既深入地探讨了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生动地展现出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着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现代阐释来彰显生存境域的深层奥秘,重新还原诗意语言自身所建立的世界。这既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创新;不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较强的可读性、欣赏性。
作者简介
王凯,男,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美学学会会员。近年来从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代文学、西方哲学史和当代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较强的学术性,作者本着历史和逻辑的原则,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大家的风格和成就,着重探讨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的深刻而持久的内在影响,或山水田园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家精神。
本书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作者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究,而且花费了较大的经历,筛选出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重点的诗句乃至整首诗歌进行了自己或详或略的解读和评析,引用和考据力求可靠,文字力求精确凝练、生动流畅。
目录
序一(陈望衡)
序二(彭富春)
导论
第一章 老子的自然之道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
第二节 老子的审美理想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四节老子的山水美学
一、“地人合一”
老子对山水美的认识,是从“道法自然”出发的,老子是一个学识渊博
而且联系实际的人,他以山水等自然界现象作为深入观察的对象,对疾风、
骤雨、江河的涨落、树木的荣枯等,都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并且做过细微
的思考,从“道”的立场上,对它们做出美学判断。
老子的山水意识,突出体现在他的“地人合一”观念上,这是他通过对
自然和人类想象的认识得出的思想。他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提出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天道自然观。按
他的思想,人是出发点,是主体,他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就要法地,法
地也就等于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就是主张“地人合一”,人和
地是合为一体的,或者说人本来就是地的一部分。老子的“人法地”,是他
提出效法道的基础。地,包括地球上所有景物,包括风雨、江河、湖海、鸟
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人为什么要效法
地?一方面,人是受地规定的,离开了地,人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地是
法天的,而天又是法道、法自然的,所以效法地也就等于效法道、效法自然
。比如说,草木的生长是十分自然的,这就是道的体现,人也应该像草木那
样自然地生存。
“道”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并不神秘,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可
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也就是说道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身边。“
地人合一”思想把人与道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在原始先民那里,自然现象显
得非常神秘,非常恐怖,但在老子这里,大自然并不可怕,人与地的关系不
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近融合的关系,是效法与被效法的关系。尽
管人与地——自然山水等毕竟是有区别的,但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在《老子
》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描写,因为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
山水都是道的化生,具有同构性,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从自然本性上
来说是一样的,因此应该与自然山水确立一种平等的、对话的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尊敬和善待大自然的传统,与大自然有着特殊的
亲和关系,而不是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主宰。从最早的《诗经》中,我们就
可以看到古人与自然景物的亲近关系,在诗歌中之所以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
喻,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然景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