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文史新刊(中华文史新刊)|报价¥21.50|图书,国学,集部,总集,陈元锋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1.50
目录:图书,国学,集部,总集,

品牌:陈元锋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50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101045383

·条码:97871010453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中华文史新刊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研究北宋馆阁与学士院制度,揭示制度文明中的政治与文化内涵。馆阁、翰苑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和文学家。本文考察北宋知识精英阶层所特有的从政方式及生活状态。

北宋诗坛,翰林学士主持风雅,馆阁文士翕然宗尚。本书考述淳化、景德、庆历、嘉祐、熙宁、元丰、元祐间几大馆职词臣诗人唱和群体的文学活动,展示北宋诗风承传流程,分析馆阁诗风的文化意蕴及风格型态。

媒体推荐

书评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元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书稿试图通过对北宋馆阁翰苑制度的考察,揭示制度文明中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而在此背景下探讨北宋馆职词臣诗人群体所特有的从政方式、生活形态及其创作趋向。 宋代三馆秘阁及学士院史料庞杂,线索纷繁,本书稿的研究范围以北宋为主,兼及南宋;以崇文院为主,秘书省为辅;以翰林学士主,中书舍人为辅;以馆职为主,贴职为辅,以突出馆阁作为文学高选的特色。学士与馆职宦途相接,文翰 相通,联系至为密切,故本书稿将翰苑与馆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而馆阁翰苑与文学的关系也以诗歌为主。

作者认为,与唐代文馆翰苑相比,宋代馆阁与学士制度更加完善,政治与文化功能尤为突出,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一,由于宋代君王稽古好文,优礼文臣,因此馆职、词臣地位更高,成为文学之高选,倍极儒墨之荣。二,所谓馆阁储材,这一制度的精华部分在于选拔培养那些精通文章、学术的专门人才。三,进士、制科是馆阁取人的主要来源,进士入馆及馆职迁除词臣均须经学士院或舍人院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大体与礼部进士试相当,以诗赋文章、词采学术为主。四,盛世修书,最著名的宋代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是太宗、真宗两朝由两制词臣与三馆学士为主集体完成的。五,宋代馆阁进一步发扬了“燕公流风”,即张说开元年间主持集贤苑时所倡导的那种宰辅大臣与文馆学士之间纯粹道义上的平等和谐关系。六,翰林学士作为学者宗师,以词命为职业,其中不乏诗文兼擅、文词与学术并重的大家。

在书稿中,作者在制度文化史的大视野下,对纷繁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与甄别,显示出其学术功力;并使制度史的研究最终落脚到文学上,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的背景罗列;对北宋馆阁翰苑的评价也能自圆其说。但不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所研究对象的偏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宋代馆阁之建置

一 馆阁之名称与创建

二 馆阁作为书库、直舍及修书所

第二章 宋代馆职的名实与职任

一 馆职、贴职、学士

二 馆职员数

三 职名沿革

——崇文院校书官——馆阁职名——殿阁职名

四 兼职与专职

五 崇文院与秘书省

第三章 宋代馆阁取人制度

一 入馆资格

二 荐试程序

荐举——试所——召试条例——等等

三 召试内容

四 召试特例

第四章 宋代馆阁的政治职能

一 馆阁储材

二 从馆职到词臣

三 顾问议政

四 文辞与政事

五 贴职浮监

第五章 学士院:“玉堂之署”,清华之地

一 学士院正名:学士院与翰林学士院

二 学士院别称

三 “玉堂之署”,天上仙境,清华之地

四 深严之地

位置——铃索

第六章 翰林学士之设置

一 代言之职:词臣渊源

二 学士员额

三 专职与兼职

第七章 翰林学士之职任

第八章 翰林学士:“文学之极选”

第九章 两制词臣的选拔迁除

第十章 “集贤院是吾家”:宋代馆职词臣的文化生活

第十一章 宋代馆职词臣的聚合游从

第十二章 北宋三馆两制的宴赏赋咏活动

第十三章 北宋诗歌的“馆阁气象”

第十四章 北宋馆职词臣人群体(上)

第十五章 北宋馆职词臣人群体(下)

第十六章 词臣主盟及北宋文风与诗风的交会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21.5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