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报价¥33.50|图书,国学,国学入门,蒙学经典,东方夫子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33.50
目录:图书,国学,国学入门,蒙学经典,

品牌:东方夫子

基本信息

·出版社:海潮

·页码:328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2133106

·条码:9787802133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用心去读国学经典加人生哲学。本书以国学源头为底蕴,参透人生,智慧,帮助人们点亮智慧的心灯。将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汇集在一起,让孔子的“仁德”、老子的“道德”、墨子的“兼爱”、荀子的“阴阳”来引导人们的人生之路!

本书汇集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就一些读者感兴趣、学说精髓发表一孔之见,也是表达一种选择的意向。从中你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你的观念,获得更多的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孔子论人生一成德之教,为己之说

仁德:人的标准是仁

义利:见利应思义

宽容:凡事不必苛求

立志:志当存高远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见利应思义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市人生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利”,这是人之本性。但是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孔子强调的就是“见利不应忘义”,得利要在“义”的基础上。即是君子求利,要取之有道。孔子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求利"和“性善"并不矛盾

孔子虽认为人性本善,不过他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利欲。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流露出求富的思想。当孔子见到卫国人口庶众而不由啧啧赞叹时,为他赶车的冉有问道:“卫国富有吗?”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冉有“富之”。他没有为人口庶众的卫国送上包装整齐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是送上了利——“富之”。甚至他自己也不单纯是在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精神食粮,而包含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沦语?乡党》)之类的物质食粮。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利欲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币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有求“利”的目的和动机。孔子认为逐利与人性本善并不矛。在孔子眼里,利欲不但不是恶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某种境遇下,利欲还会突显善、成就善。就是说,适当的利恰恰体现了善。所以,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庶众时首先想到的是“富之”,只有“富之”,解决了民众基本的生活问题才可能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富之”的目的正合乎善的尺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沦语?尧问》)也是这个意思。适当的利对集体和他人是一种善,对个人未尝不是一种善。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沦语?为霹盼)“从心所欲”体现了孔子对自我欲望的肯定和尊重,即对利的肯定和尊重;在肯定的同时,孔子又特别强调“不愈矩”,就是说,利欲要建立在法度、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正是孔子的理想,这个理想自然是善的。

再来分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个人的享乐,相反,他认为只有满足了利欲要求才合乎礼仪规范,否则便是违礼,而违礼自然是恶的。故渴望并力争得到适当的利正体现了孔子对善的追求和认同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3.5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