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报价¥10.60|图书,哲学与宗教,宗教,综合,南怀瑾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0.60
目录:图书,哲学与宗教,宗教,综合,

品牌:南怀瑾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85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208067905

·条码:9787208067905

·版次:2007年3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沟通东西文化,揭示生命能源。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不院资深讲师,也是该学院“组织学习与变革”团队成员,以及“组织学习协会”(SoL)主席,致力于建立基础的组织变革知识。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7年被评选为二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本管理学书籍之一。

2003年-2006年间、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及其团队四次拜会参访南怀瑾先生,本书收入了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近几年来,彼得·圣吉开始接触中国的儒、道、佛思想,并且多次拜访南怀谨先生。二○○三年至二○○六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四次拜会参议南怀谨先生,本书收入的正是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欧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佛、道、佛皆有精深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

媒体推荐

书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不院资深讲师,也是该学院“组织学习与变革”团队成员,以及“组织学习协会”(SoL)主席,致力于建立基础的组织变革知识。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7年被评选为二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本管理学书籍之一。

编辑推荐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不院资深讲师,也是该学院“组织学习与变革”团队成员,以及“组织学习协会”(SoL)主席,致力于建立基础的组织变革知识。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7年被评选为二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本管理学书籍之一。

2003年-2006年间、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及其团队四次拜会参访南怀瑾先生,本书收入了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近几年来,彼得·圣吉开始接触中国的儒、道、佛思想,并且多次拜访南怀谨先生。二○○三年至二○○六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四次拜会参议南怀谨先生,本书收入的正是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

目录

上编 南怀瑾与皮得·圣吉

第一章时间:二○○三年十一月十日至十四日

第一讲

内容提要:学禅定是什么目的…截断众流…顿然而悟…知觉与感觉…风和气

第二讲

内容提要:安那般那出入息…修出入息是修什么…呼吸不是息…念头和气

……[看更多目录]

文摘

插图

点此购买报价¥10.6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