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80目录:图书,国学,国学大家,任中敏,
品牌:任中敏
基本信息
·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458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652884
·条码:9787806652886
·版次:2003年6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代学者任中敏、卢前等选编的一部散曲普及读物,意在将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曲精华推荐给初学者。他们的这种举措,无疑是受了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和朱臧编《宋词三百首》的启发。此书出后,立即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但由于它毕竟是步了唐宋诗词的后尘,再加上此书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注本,所以与前两部书相比,它的影响还稍稍欠缺一点。
媒体推荐
前言
《元曲三百首》是近代学者任中敏、卢前等选编的一部散曲普及读物,意在将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曲精华推荐给初学者。他们的这种举措,无疑是受了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和朱孝臧编《宋词三百首》的启发。此书出后,立即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但由于它毕竟是步了唐宋诗词的后尘,再加上此书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注本,所以与前两部书相比,它的影响还稍稍欠缺一点。
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都属于诗歌,但其间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抛开其声韵平仄问题不讲,单从它们所盛行的年代以及这几个不同朝代的士凤民俗来讲,其差别就极为明显。唐代诗歌中充满着功业气,宋代的词中充满着脂粉气,元代散曲则充满着闲适气。这是因为唐代是一个强盛帝国,人人思奋;宋代是一个文人占主流的朝代,风流蕴藉成为时尚;元代则是一个充满野蛮和霸道的朝代,文人们很难进入仕途,甚至连上流社会也难跻身,所以感叹生不逢时、寻求花酒享乐以及辞去微官退归林泉等题材就成了元曲中的主流。除此之外,诅咒社会黑暗、抨击政治腐败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关于这一点,读者稍加阅读即可感受得到。
《元曲三百首》这部书的选编,总体来看是成功的,因为它基本上涵盖了元曲中的精华,但细读之后,我们感到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此书只选小令,不选套数,这一点以前也有学者谈及。元散曲中有许多优秀的套曲,如关汉卿的《不伏老》、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等,是学习元曲的必读之作,此书却由于把散曲范围限制得过小而不能收录,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其次,此书中关于思妇、归隐的作品选取过多,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题材上的重复。实际上,元曲中其他题材的好作品还有很多,如徐再思《凭栏人》:“九殿春风鸩鹊楼,千里离宫龙凤舟。始为天下忧,后为天下羞。”短短几句,严厉地斥责了封建帝王骄奢侈靡的生活,是相当精彩的作品,本书却未能收录。再次,由于写思妇、归隐的作品太多,乃至有些格调不高、艺术技巧也无甚可取的作品被杂于其间,相对削弱了本书“精品”的特征。
下面就本书的注评再略作几句交待。考虑到读者面比较宽,本书的注释部分力求详尽,凡理解易有岐义的词语,我们大都加以解释。译文则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境界。翻译古诗词是件很麻烦的事,既不能离开原诗句意,同时还要照顾到押韵,保留诗的韵味,不能翻译成散文,这一点我们花费了相当的功夫,不知能否达到读者朋友的要求。还有一个解析部分,是帮助读者理解曲子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过去有些赏析之作写得条分理析,逐句释义,分析文字又显得过于枯燥,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原本生动的作品僵化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在为本书作品作解释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法,除了必要的缕述之外,又加入了不少的议论,这样大概会使读者不拘于原曲的字句,而能从这些议论中联想到一些新的内容,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会感到十分荣幸。
李之亮
2003年3月12日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代学者任中敏、卢前等选编的一部散曲普及读物,意在将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曲精华推荐给初学者。他们的这种举措,无疑是受了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和朱臧编《宋词三百首》的启发。此书出后,立即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但由于它毕竟是步了唐宋诗词的后尘,再加上此书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注本,所以与前两部书相比,它的影响还稍稍欠缺一点。
目录
原 序 卢 前
喜春来(金鱼玉带罗裯扣) 伯 颜
喜春来(金妆宝剑藏龙口) 张弘范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元好问
小桃红(釆菱人语隔秋烟) 王 恽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倪 瓒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白 朴
疑是杨妃在[1],怎脱马嵬灾[2]?曾与明皇捧砚来[3],笑脸风流杀[4]。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5],洒松烟点破桃腮[6]。
[译文]
恍然是杨贵妃重到眼前,不知她怎样从马嵬驿旁逃出来?她也曾替玄宗皇帝为李学士捧过砚台。艳丽的脸庞上风流无限惹人爱。怎奈那挥笔疾书的李太白,面对着娇姿美态,将一点浓
墨染在了粉红的香腮。
[注释]
[1]杨妃: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
[2]马嵬:地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安史之乱后,玄宗逃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六军不前,请求诛杀奸相杨国忠及其妹杨玉环。玄宗不得已,赐杨贵妃缢死,葬于马嵬坡。
[3]明皇:即唐玄宗。捧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李白于便殿为明皇撰诏节,时十月穴寒,笔冻不能书,明皇命宫嫔十人侍于李白左右,令各为之呵笔。后人遂将此事敷衍成杨贵妃为李白捧砚。
[4]风流杀:妩媚之极。杀,通“煞”,元人俗语,用于句末,相当于今言“极了”。
[5]叵(po坡上声)奈:怎奈,无奈。
[6]松烟:松木燃烧后凝成的黑灰,是古人制墨的原料,后以松烟代指墨。解元《西厢记》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破:毁坏。桃腮,意谓在非常完美的脸颊上点了瑕疵。
[解析]
这是一首格调不高的咏美人之作,不论它的构思多么奇巧,想象多么丰富,也只能是一件没有生命力的案头清赏之物。在宋词里面,此类作品为数不少,尤其是像柳永等市井文人,对此种题材最感兴趣。吴曾《能改斋漫录》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与柳永不同的是:白朴对于“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毫不遗憾,这倒比柳永更有点骨气。
从艺术技巧来看,这首曲子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或许也是选编者对它青眼的原因。作者首先把美人比做杨贵妃,其天姿国色就省去了许多描写。接着又突发奇想:既是杨贵妃再现,她又是怎样从马嵬坡前逃回来的呢?且不管她来历如何,还是仍把她当做杨妃吧。杨贵妃曾替明皇为大学士李太白捧砚,这是流传于古的一则佳话。于是作者继续发挥他的想象:这李太白面
对美色而不能得,他就没有嫉妒之心吗?既然是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使美人不再尽善尽美,也是件文人雅事。把美人脸上的黑痣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