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梁启超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页码:156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806960449
·条码:9787806960448
·版次:2005-05-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新会梁启超书札》五十通、七十六葉,另封面、内封、封底各一葉,用梁启超自制『饮冰室用箋』,如『饮冰集张公方碑』、『写陶句自制箋』、『集张伯敦碑』、『饮冰室啓事』等,也有少量坊间『文美齋蘭亭箋』和『幣制局用箋』,係一九一三年~一九二六年间写给江庸的。内封题『新会梁启超书札 民国十五年装池』,下有江庸题署。
本书主要收编了梁启超先生当年任司法总长期间,与江庸交接工作期间的书札五十二篇。本书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鲜为人知的信息与资料。另外也为书法艺术研究者提供了艺术欣赏的范册。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称任公,号饮冰子,或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 (2月23日)生于新会县南西江入海口半岛上的熊子乡茶坑村。祖父名维清,字镜泉,秀才,为县学教谕。父名宝瑛,字莲涧,科名不得志,教读乡里。
梁启超幼从家庭及城乡多师受学,6岁读毕《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自称"自十七岁颇有术于中外强弱之迹"(《适可斋记言记行·序》)。光绪十四年(1888)起,肄业于广州学海堂(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所建立),仍为乾嘉以来正统派"汉学"及词章之学。光绪十六年中举人。此年秋,他和学海堂同学陈千秋,同奉南海康有为为师。康有为"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三十自述》)。康有为讲学于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梁启超从康有为始习经世致用之学,包括今文经学、史学、西学乃至佛学,思想为之一变。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梁启超并参与校勘、分纂。
在文学创作上,梁启超有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他都写过,而以散文为大宗。他"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幼学为文,学晚汉魏晋"的束缚,自求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他的"新文体",对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为王韬以来散文社会化进一步的发展。他的散文可分政论、传记、杂文三大类。政论如《变法通议》、《排外平议》、《新民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辟复辟论》等,都是现实政治、社会的产物,或为原则议论,或为具体事论,务于详论博辩,说理深透,有现实和历史意义,有思想认识价值。他的传记文,长短大小不一,作风亦多变化。有些略似旧史传,如《殉难六烈士传》(《戊戌政变记》),叙事谨严,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形象性,代表其早期传记文风貌。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作《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即《李鸿章传》和《南海先生传》,自觉地改革中国传统的史传文,而代之以西人的夹叙夹议的评传体,并溯源于《史记》的《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强调写传记写得象其为人,注重传记的历史
编辑推荐
《新会梁启超书札》五十通、七十六葉,另封面、内封、封底各一葉,用梁启超自制『饮冰室用箋』,如『饮冰集张公方碑』、『写陶句自制箋』、『集张伯敦碑』、『饮冰室啓事』等,也有少量坊间『文美齋蘭亭箋』和『幣制局用箋』,係一九一三年~一九二六年间写给江庸的。内封题『新会梁启超书札 民国十五年装池』,下有江庸题署。
本书主要收编了梁启超先生当年任司法总长期间,与江庸交接工作期间的书札五十二篇。本书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鲜为人知的信息与资料。另外也为书法艺术研究者提供了艺术欣赏的范册。
点此购买报价¥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