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服务器的分类
从业务用户的角度可以将各种业务分为通用的公众业务和专用性强而利用率低的个人业务。传统智能网中为大多数用户所接受的业务主要是全局性的公众业务,例如300、800业务。这种业务的特性是对集中数据库进行操作,数据量大且通用性高,对运行这类业务的应用服务器有很高的性能要求。运行公众业务的应用服务器适合位于核心网络上,由网络运营商维护,可以称之为“网络核心应用服务器”。而提供个性化业务的应用服务器需要经常与用户交互,更适合位于网络的边缘,可以称为“网络边缘应用服务器”。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用服务器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目前,应用服务器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国际上主要有IETF的Sip协议和Parlay组织制定的Parlay API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可以把应用服务器分为SIP应用服务器和Parlay应用服务器两类,前者与软交换之间采用SIP协议进行交互,而后者则将Parlay API作为与软交换之间的接口。
SIP应用服务器
SIP协议是由IETF提出并主持研究的一个应用层控制(信令)协议,用来创建、修改以及终结一个或多个参与者参加的会话进程。SIP借鉴了HTTP和SMTP协议的设计思路,遵循了Internet一贯坚持的简练、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等原则,并充分考虑了对传统公众电话网的各种业务,包括IN业务和ISDN附加业务的支持。而且,基于SIP协议的API进行业务开发,可以很轻易地利用E-mail等Internet中特有的业务特性,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图3 Parlay应用服务器
SIP应用服务器提供的业务开发接口 IETF针对SIP应用的开发人员提供了两类业务开发技术。
一类是针对可信度较高用户的SIP CGI和SIP Servlets,并制定了SIP CGI和SIP Servlet API规范。这两种技术功能较强,但使用不当会给应用服务器带来不安全的因素。
另一类是针对可信度较低普通用户的CPL(Call PRocessing Language)语言,它是由IETF的IPTEL工作组制定的一种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脚本语言,主要用来描述和控制个人化的Internet电话业务(包括呼叫策略路由、呼叫筛选、呼叫日志等业务),处理能力较弱,从而能够保证由普通用户编写的CPL业务逻辑不会对应用服务器造成破坏。
SIP应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图2示出了一种SIP应用服务器的高层体系结构。
图2所示的应用服务器可以提供对基于SIP Servlet、SIP CGI、CPL等多种接口业务的运行支持。底层是SIP协议栈,用来提供协议能力。之上引入了一个规则引擎,主要用来处理业务冲突和事件分发。SIP Servlet引擎提供基于SIP Servlet业务的运行环境,而SIP CGI环境则提供对基于SIP CGI业务的支持。CPLServlet是对CPL业务脚本解释程序。
基于Parlay的应用服务器
Parlay应用服务器提供的业务开发接口 Parlay应用服务器可以提供不同抽象层次的业务开发接口,以便不同能力、不同类型的业务开发者开发丰富多样的业务。例如,可以提供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基于JAIN SPA标准的java API接口、基于JavaBeans的接口、基于XML、CPL、VoiceXML的接口等。这些接口的抽象层次逐渐增高,但接口的能力也逐渐降低,业务开发者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开发接口。
Parlay应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图3所示的Parlay应用服务器不仅支持软交换设备通过CORBA总线送上的业务请求,还支持通过Web浏览器经HTTP协议送来的业务请求,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业务的定购、客户化治理,Web Server是应用服务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业务冲突治理用于在激活业务之前处理业务冲突。业务逻辑执行环境提供了基于Parlay业务逻辑的运行场所。图中的应用服务器还包含业务治理服务器和业务生成环境的功能,前者负责负载控制、负载平衡、故障治理、业务生命周期治理、业务定购治理、业务客户化治理等工作,后者则利用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多种业务开发接口,提供图形化工具方便业务的开发。
业务治理服务器
业务治理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相配合,主要负责业务的生命周期治理、业务的接入和定购、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治理等。业务治理服务器可以与应用服务器配合存在(如图3所示),也可以通过制定业务治理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交互的开放接口标准,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
业务生成环境
业务生成环境以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开放API为基础,具有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提供完备的业务开发环境、仿真测试环境和冲突检测环境。通过将应用框架/构件技术和脚本技术(如CPL、VoiceXML、XTML等)引入到业务生成环境中,可以提高业务开发的抽象层次,简化业务的开发。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生成环境与传统智能网中的业务生成环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传统的业务生成环境与具体的信令协议相关、所生成的业务与具体的运行平台相关,不支持独立业务的开放商,根本无法提供基于融合网络的混合业务。而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生成环境基于开放的API规范和脚本技术,支持独立的业务开发商和跨网业务。
随着通信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异构网络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在这种分布、异构、融合环境下建立新一代面向公众的、开放的通信业务支撑网络,快速有效地提供丰富、高质量和个性化的跨网业务,并且促成独立业务运营商和独立业务提供商的形成,已成为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极其要害的问题。
关于“下一代网络”
从国际软交换论坛ISC(现更名为IPCC)、ITU-T NGN 2004 Project、JAIN,EURESCOM P909项目、多业务交换论坛MSF等国际研究组织和研究项目来看,下一代网络是指包含多个层面、兼容已有网络技术的开放体系架构。
其特征主要包括:
基于分组传送,以IP网为骨干网;
分层的网络体系,将应用/业务控制与呼叫/会话控制分离,呼叫/会话控制与承载连接控制分离;
提供网络能力的开放接口,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灵活地提供语音、数据、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业务;
开放、分布的业务提供模式,支持移动性和各类终端的接入。
显然,网络融合与业务开放是下一代网络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优势迎合了人们多年寻求三网合一,寻求增值业务的愿望,从而导致人们往往更关注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层和业务层技术,甚至狭义地将下一代网络理解为软交换。而在软交换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开放的业务支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