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eNet硅谷动力刊发“猫扑涉嫌盗用Q Q、5460等用户隐私”报道,在随后的采访过程中,猫扑市场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管诉说起不尽的委屈:“5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就类似事件发布过一个公告,猫扑朋友圈的邀请功能,是一种方便用户自发邀请好友拓展人际关系的便捷工具,完全是用户自主,不存在任何‘欺诈’与‘侵权行为’。
”
她表示,邀请功能是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的,用户主动提交其用户名和密码,根据协议,猫扑网得到授权,“服务器会短暂登录用户的ID,然后替用户自动发送邀请给用户的好友。”
她进一步强调,服务器并不会分辨ID,对该ID也不会有任何记录,“猫扑服务器在协助用户发送加入邀请之外不做其他任何用途,用户提交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服务器上也是没有任何保留的,不涉及窃取其他公司数据资料的问题。”
按照这位市场主管的解释,猫扑服务器仅仅是在用户的授意下,以该用户名义登陆其QQ,然后向其好友发送邀请加入的留言信息——那么,“允许猫扑暂时使用自己的帐号”真的得到用户授权了吗?在猫扑朋友圈的注册页面,记者看到网站服务条款第12条果然注明:“……用户只要输入自己在相关网络平台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猫扑网将自动替用户以即时消息或者email的方式发送邀请给用户在这些产品上的好友……”
记者注意到,协议中简单的 “自动替”三个字,完全可以各种情况作出不同解释,关键就看用户与“猫扑们”怎么理解了。由此看来,不管此次事件孰是孰非,在面对互联网上泛滥着的种种协议规章时,为自己权益着想,用户还是尽量避免对条款看也不看就随手点击“我同意”的情况出现吧。